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

ID:83092543

大小:445.9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12-22

上传者:130****3912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1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2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3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4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5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6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7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8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9页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201∕T 1116-202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南京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5.020.01CCSP863201南京市地方标准DB3201/T1116—2022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forestfirepreventioninfrastructure2022-08-30发布2022-09-01实施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201/T1116—2022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护林站点..........................................................................26林火阻隔系统......................................................................27蓄水池............................................................................38引水上山工程......................................................................49森林消防设备......................................................................610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1011护林值守点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012森林防火监控设备................................................................1113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11附录A(资料性)护林站点样式.......................................................13附录B(资料性)蓄水池示意图.......................................................14I

3DB3201/T1116—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峰、韩也逸、罗坤、胥东、缪志龙、郭艳、刘建水、袁行栋、陈家敏、王维、梁彦芳。II

4DB3201/T1116—2022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总则以及护林站点、林火阻隔系统、蓄水池、引水上山工程、森林消防设备、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护林值守点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监控设备、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林火阻隔系统forestfirecontainmentsystem为了防止林火的无限蔓延,将道路、河流、防火林带(3.4)、防火线等相互联结,形成对林火阻隔的有机整体。3.2林火阻隔带forestfirecontainmentbelt森林防火区域内由人工开设或自然形成的,能有效阻隔林火蔓延的障碍物或屏障。注:林火阻隔带分为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生物阻隔带和混合阻隔带等。3.3工程阻隔带engineeringcontainmentbelt通过人工措施,由无生命的障碍物组成的林火阻隔带(3.1)。注:包括生土带、防火沟等。3.4防火林带firepreventionforestbelt在森林防火区域用以防止火灾蔓延的植物阻隔带。1

5DB3201/T1116—20224总则4.1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区域性火灾发生规律,合理规划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控面积。4.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节约用地、节约资源、注重生态保护。5护林站点5.1一般要求护林站点的设置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森林防火与森林经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设防相结合。5.2设置要求5.2.1护林站点分固定和临时两种,样式包括建筑式木屋和活动式木质板房等,外观见附录A图A.1与图A.2。5.2.2护林站点的位置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森林防火区域的要道口;b)林业生产比较集中的作业场地;c)便于防范检查的林缘地段;d)人员活动较频繁集中的主要出入口;e)避开存在滑坡、塌方、泥石流隐患的地质不稳定区域。5.2.3防火期间在护林站点前,应设置有效拦截检查行人和车辆的设施。5.2.4护林站点装备的配备应满足其所承担的防火检查、监督等任务的需要。5.2.5护林站点应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相关标志,设置宣传栏(板)等相关设施。6林火阻隔系统6.1林火阻隔带6.1.1应考虑山形地貌特点,充分利用河流、山脊、道路(公路、铁路)、沟壑等条件,实施综合性阻隔,确保阻隔效果。6.1.2林火阻隔带的宽度设置应在保证阻隔效果的前提下,遵循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林火阻隔带的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省界不小于60m,市界不小于50m,县、镇界不小于30m;b)林缘林火阻隔带、林内林火阻隔带(防火林带除外)宽度不小于20m;c)林内防火林带宽度不小于10m。6.1.3将分布在森林防火区域内符合6.1.2规定的河流、沟壑、石滩、沙丘等自然阻隔带融入阻隔系统,与其他阻隔工程紧密衔接。6.1.4应根据植被类型、火险区等级、火灾危险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同时考虑可燃物类型、气象、扑救能力以及火行为等因素选定林火阻隔带种类。6.1.5应连接成完整的封闭式阻隔网络,形成封闭的隔离区。6.1.6当林火阻隔带阻止了野生动物的迁徙时,应设置动物通道。6.1.7工程阻隔带的开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对林火有控制和隔离作用;b)不破坏或少破坏森林原生植物群落,有利于林木生长和经营活动;2

6DB3201/T1116—2022c)火源多、火险区等级高和林火容易蔓延的地方,适当加大林火阻隔带密度;d)防火线、生土带应设置在地势平缓、森林植被与地被物少、土壤瘠薄的林缘地带,不应沿陡坡、峡谷穿行;e)林内不应开设防火线、生土带。6.1.8工程阻隔带宽度除符合6.1.2规定外,还应不小于当地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的1.5倍。6.1.9凡山口、沟谷风口地段工程阻隔带,应根据现地条件适当加宽。6.1.10防火线的开设应根据地形、植被和技术条件选定适宜方法。一般可采用机械(或人工)伐除、机耕、割草、化学灭草和火烧等方法,彻底清除防火线上的易燃物。开设方法应科学合理。火烧法应明确烧法、时间和技术要求。6.2生物防火林带6.2.1防火林带按功能分为主带(又称主干线)和副带(又称支线)。主带为火灾控制带,副带为小区分隔带。6.2.2防火林带应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别进行设计。林带结构应尽量紧凑,宜采用多层次结构,形成大乔木和小乔木与灌木混交的复层林带。6.2.3防火林带应与其他林火阻隔系统紧密衔接、构成封闭。具体应设在下列地区:a)各森林经营单元(林场、经营区等)林缘、集中建筑群落(居民点、工业区等)的周围和优质林分的分界处;b)行政区界、道路两侧和田林交界处;c)有明显阻隔林火作用的山脊、沟谷和坡面;d)适于防火树种生长的地方。6.2.4防火林带宽度应以符合阻隔林火蔓延为原则,除应符合6.1.2规定外,还应不小于当地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宜宽于被防护树高的1.5倍~2倍。陡坡和峡谷地段应适当加宽。6.2.5设置在山脊的防火林带,林带中间应留有可通行的通道。6.2.6防火林带的树种应选择防火性能强、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不应选择外来有害植物。防火林带的造林密度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和造林学特性确定。7蓄水池7.1蓄水池种类7.1.1天然蓄水池在森林防火季满足取水需要的水塘、水库,主要为山间水塘、采石塘口等利用天然水源的蓄水池。7.1.2人工蓄水池7.1.2.1混凝土蓄水池333容积为50m~100m,特殊情况蓄水量达200m,外观参见附录B图B.1。7.1.2.2玻璃钢蓄水池7.1.2.2.1玻璃钢蓄水池按以下要求设置:——距离生活饮用水水池不小于10m;——距离地下取水构筑物不小于30m;3

7DB3201/T1116—2022——当建筑物基础平面高于玻璃钢蓄水池基础平面时,玻璃钢蓄水池外壁离建筑物外墙净距离宜不小于2m;——当建筑物基础平面低于玻璃钢蓄水池基础平面时,玻璃钢蓄水池外壁距离建筑物净距宜不小于5m。7.1.2.2.2玻璃钢蓄水池的荷载要求包括:——玻璃钢蓄水池最小覆土为0.3m,最大覆土宜不超过3m;——玻璃钢蓄水池顶部荷载不超过10t,若超出应由设备厂家另行确定增加保护措施方案。7.1.2.2.3外观见附录B图B.2。7.2选址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有自然来水或天然降雨,可修建引水沟;——地势平坦或前后无滑移的高坎;——地层致密坚实、不漏水;——无污染源;——无散粒体、坡积物、滑坡体、裂隙发育的乱石窖。7.3配套设施7.3.1引水沟(渠)根据地形条件可用衬砌沟(渠),将水源与蓄水设施连接起来。引水沟宜与坡面自然雨水冲沟相连,长度应能确保足量引水。7.3.2沉沙池沉淀水中较大粒径的泥沙,使水的含沙量符合水质要求并与下游渠道挟沙能力相适应,避免蓄水池被大量淤积,保证蓄水池的有效容量。7.3.3拦污栅在沉沙池和过滤池的水流入口处应设置拦污栅,以拦截汇流中挟带的枯枝残叶、杂草等污物。7.3.4进水管(渠)7.3.4.1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水流平顺入渠,体型宜简单。7.3.4.2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7.3.4.3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前设置渐变段,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小于2倍堰前水深。7.3.4.4渠道需转弯时,轴线的转弯半径大于4倍渠底宽度,弯道至控制堰(闸)间宜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7.3.5护拦护栏总体高度不小于0.7m,底部实墙高度不小于0.2m。8引水上山工程8.1建设要求4

8DB3201/T1116—20222在集中连片森林面积达到133.4hm的地域应建设引水上山系统,具体包括泵房、固定式消防供水泵、高位蓄水池、输水管网、消火栓式取水口等。8.2技术要求8.2.1泵房8.2.1.1泵房应与水源周边环境相适应。泵房面积应考虑配套设施的使用面积。采用内燃机驱动供水泵时宜设置独立泵房,并应设置符合内燃机运行的通风、排烟和阻火设施。8.2.1.2泵房和控制柜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8.2.2固定式供水泵8.2.2.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电动机驱动的固定式供水泵或柴油机驱动的固定式供水泵。8.2.2.2固定式供水泵的性能应符合给水系统所需流量和压力的要求,且流量不小于10L/s。8.2.2.3固定式供水泵应能实现随时自动启泵和远程控制的功能。8.2.3高位蓄水池8.2.3.1高位蓄水池应在适当位置建设,水池出水口压力低于0.2Mpa的应增设固定式供水泵。容积根据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连续补水流量以及防护的面积计算确定,容积设定在100m³~500m³之间。当超过500m³时,设置能独立使用的两座水池和符合最低有效水位的连通管。8.2.3.2钢筋混凝土封闭水池宜采取半埋方式建设,露天建设的高位蓄水池应增设保温措施。8.2.3.3防火区域内有多个高位蓄水池的应采用环网连接,实现相邻两个水池之间互为供水功能。8.2.3.4高位蓄水池同步建设柴油发电机消防泵站(泵的参数参照8.2.2的规定),符合管网的供水要求,同时为相邻的水池提供补水能力。8.2.3.5应建设水池监测系统,具备水位远程无线实时监测、可在电子地图上精确定位及导航、位移与破损实时预警等功能。8.2.4输水管网8.2.4.1输水管网应沿就近防火道路埋地铺设,管道最小管顶覆土应至少在冰冻线以下0.3m。部分输水管网安装部分应做好防腐蚀和保温措施。8.2.4.2埋地管道当系统工作压力不大于1.20MPa时,宜采用球墨铸铁管或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给水管道;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20MPa且不大于1.60MPa时,宜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加厚钢管和无缝钢管;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60MPa时,宜采用无缝钢管。8.2.4.3架空管道当系统工作压力不大于1.20MPa时,可采用热浸镀锌钢管;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20MPa且不大于1.60MPa时,应采用热浸镀锌加厚钢管或热浸镀锌无缝钢管;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60MPa时,应采用热浸镀锌无缝钢管。8.2.4.4管道的直径应根据流量、流速和压力要求经计算确定,但直径不应小于100mm。8.2.4.5输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超过5个,消火栓压力不小于0.1MPa。8.2.4.6管网应具备分段压力实时监测功能,压力监测点间距应在200m~500m之间设置1个,压力监测点具备在电子地图上精确定位、故障实时预警、温度监测与冰冻预警功能。8.2.5消火栓式取水口8.2.5.1消火栓式取水口宜采用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地上式消火栓应采取保温措施。5

9DB3201/T1116—20228.2.5.2消火栓应具有65mm和40mm的栓口。8.2.5.3每个消火栓的出水流量宜按10L/s~15L/s计算,消火栓的保护半径应不大于300m,且间距不应大于250m。8.2.5.4应配全相关设备转接口的转接装置。8.2.5.5消火栓应布置在易于接近的防火通道和绿地等地点,且不应妨碍交通,宜设置在防火道路沿线。8.2.5.6应具备在电子地图上对消火栓精确定位和导航功能。9森林消防设备9.1背负式风力灭火机9.1.1在标定转速下有效风力灭火距离应不小于1.9m。39.1.2在标定转速下出风口风量应不小于0.42m/s。9.1.3在最大功率下,连续工作时间不应少于30min。9.2背负式高压细水雾灭火机9.2.1满载运行时,在打开喷射部件状态下,作用于喷射部件上的额定压力应不小于5MPa。9.2.2满载运行时,在关闭喷射部件状态下,作用于喷射部件上的压力应不超过额定压力的120%。9.2.3在泵额定工况下射程不小于8m,喷枪的最大出水流量应不小于5L/min。9.3割灌机9.3.1热机起动、低温起动时间均不应超过30s。9.3.2割灌机整备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机器噪声应符合表2的规定。切割部件的质量(包含锯片、锯片护罩和变速箱)应不大于1.7kg。6

10DB3201/T1116—2022表1割灌机整备质量要求整备质量汽油机排量VkgmL侧挂式背负式V≤25≤4.3≤6.325<V≤35≤6.3≤8.335<V≤50≤8.3≤10.3>50≤10.3≤11.3表2机器噪声要求汽油机排量声压级工况mLdB怠速—≤80≤35≤102高速空转>35≤1059.4消防水泵消防水泵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3水泵规格要求类型规格启动方式:电启动,自吸水装置,吸程不小于4.5m,流量/压力不小于527L/min/0.5MPa,手抬式水泵进/出水口口径不小于Φ65mm(可转动90︒),配备65快接水带接扣启动方式:手/电启动,吸水扬程不小于5m,最大扬程不小于150m,背负式水泵最大流量不小于280L/min或17m³/h,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6h扬程不小于500m,工作压力不小于1MPa~4MPa,额定流量不小于30L/min~40L/min,远程供水水泵射程不小于12m~15m,油箱容积不小于4.5L,一次加油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h7

11DB3201/T1116—2022表3水泵规格要求(续)类型规格串联启动方式:压力感应自行启动,进/出口口径:50mm/40mm,最大压力不小于1.55Mpa,扬程不小于150m,最大吸程不小于6.5m,中转泵最大射程不小于28m,重量不大于30kg,配备出水带型号:30~40~30,一次加油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6h9.5CUV全地形森林消防车CUV全地形森林消防车应符合以下要求:——小于30°坡度的山道可顺利通过;——树干火火焰高度在12m以内,火源点距车辆50m范围内均可辐射;——使用0号柴油,高压细水雾动力由一台四冲程汽油机驱动。9.6森林消防水车森林消防水车应符合以下要求:——采用小吨位大马力的柴油机底盘,2吨车功率不小于96kW、3吨车功率不小于139kW;——车上配备物资:65-20-20消防水带10根,风力灭火机3台,清理锯1台,串联泵1台,灭火弹5箱。9.7森林消防运兵车森林消防运兵车应符合以下要求:——规定载客人数不低于8人;——运兵车最高时速不低于100km/h;——采用手动变速、四轮驱动。9.8其他森林消防设备9.8.1脉冲枪脉冲枪应符合以下要求:——射程大于17m;——脉冲喷射间隔时间不大于4s;——气雾喷射器蓄水筒容积不小于0.8L;——喷射剩余率小于2%;——气瓶最低喷射次数不小于70。9.8.2发射式灭火器发射式灭火器应符合以下要求:——延迟时间不小于4.0s;8

12DB3201/T1116—20222——干粉抛洒面积不小于5m。9.8.3投掷式灭火器投掷式灭火器应符合以下要求:——外型为方形;——拉发式动力源;——无炸药型,材质为BC干粉灭火剂;——拉火延时不小于4s;——灭火粉覆盖半径为2.5m~3.0m。9.8.4油锯油锯应符合以下要求:——发动机为风冷发动机;——排量不小于50cm³;——输出功率不小于2.4kW。9.9森林消防单兵装备9.9.1单兵装备包采用防水防撕裂材料制作,主体容积不小于30L。9.9.2消防服应符合以下要求:——橘黄色带反光条采用芳纶阻燃面料;——防水透气层采用聚四氟乙烯(简写为PTFE)材质,隔热层采用70g/㎡的芳纶毡;——热稳定收缩性不大于5;——隔热层经纬向续燃时间不大于2s;——损毁长度不大于80mm;——热稳定性能收缩率不大于2%;——整体热防护不小于30cal/cm²。9.9.3防火头盔9.9.3.1防火头盔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冲击吸收性能:头模所受的冲击值应不大于4900N;——耐穿刺性能:钢锥与头模不产生电接触;——耐燃烧性能:续燃时间不超过5s;——侧向钢性:帽壳最大变形不超过40mm,残余变形不超过15mm;——阻燃性能:披肩织物氧指数应不小于30mm。9.9.3.2面罩应符合以下要求:——采用可透视的耐热材料;——采用340分光光度计测量,可见光透过率不小于90%。9.9.3.3披肩应采用装卸式并具有阻燃性能的纤维织物。9.9.4防火手套9

13DB3201/T1116—20229.9.4.1外层面料应符合以下要求:——芳纶阻燃面料,面料续燃时间不大于2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洗涤不退色;——手背处采用高亮度黄银黄阻燃反光带。9.9.4.2阻燃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手套和袖筒外层和隔热层材料的损毁长度不大于100mm;——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均不大于2.0s,且不应有熔融、滴落现象。9.9.5防火靴防火靴应符合以下要求:——中高腰设计;——优质耐磨鞋底,具有耐磨、耐曲折、防滑、防穿刺等性能;——透气性好、吸湿性强、排汗性快、耐洗易干。9.9.6逃生面罩逃生面罩应符合以下要求:——防护时间不小于40min;——能有效防护氰氢酸、硫化氢、一氧化碳、煤气、毒烟、毒雾等;——滤毒罐油烟透过系数小于2%。9.9.7防护眼镜防护眼镜应能有效防风、防烟和防尘。9.10无人机无人机飞行时间不低于60min,应具备传输图像、位置等数据的功能。10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10.1无线防火通信应根据林区地形地势、通信要求和无线通信特点等条件进行组建。10.2无线防火通信网(点)应从全局考虑、保证重点、逐级配网,确保功能适用、技术先进、互联互通。10.3电台工作频率使用省级通信主管部门批准的指定频率。11护林值守点及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1.1护林值守点护林值守点的建设应根据实际需要,坚持永久性与临时性结合。11.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2211.2.1市级储备库建筑面积不小于330m,区级储备库建筑面积不小于300m,其他森林防火任务单2位的储备库建筑面积不小于50m。11.2.2储备满足森林防火灭火工作需要的物资。11.2.3实行智能化管理。10

14DB3201/T1116—202212森林防火监控设备12.1铁塔应符合LYJ127的要求,监控范围设计及监控塔选择应使监控范围内盲区最小化。12.2林火智能识别报警器12.2.1能对1000万像素及以下的高清视频进行林火图像分析。每路视频可在5min之内完成360°的2巡航检测。能对5km以内不超过2m过火面积的森林火灾进行准确报警。12.2.2识别系统能24h不间断的监测森林火情,发现火情实时提醒并将报警图像自动上传到服务器。12.2.3报警日志能自动记录火情,支持历史火情调取、回放功能。12.3云台12.3.1支持Pelco-D/P通讯协议。12.3.2地址范围为0~255,预置位数量不低于512个。12.3.3数据具有水平、垂直、变焦、聚焦等四个类型数据的返回功能,控制量的数值直接设定功能。12.3.4水平状态下能360°无限制旋转,俯仰运动角度不小于90°。12.4摄像机12.4.1总像素不低于800万像素。12.4.2具有移动侦测、遮挡报警、存储期满的智能报警功能。12.4.3应支持H.264的200万25帧视频和MJPEG的200万15帧视频同时输出。12.4.4光学透雾(日夜转换):夜模式为光学透雾900nm~1100nm带通滤镜。12.4.5支持时间、通道名称、光学倍率OSD叠加;支持图片叠加、异常OSD叠加和经纬度叠加。12.5红外热成像12.5.1图像帧频不低于50Hz。12.5.2噪声等效温差(NETD)不大于30mk。12.5.3图像处理:采用自动非均匀性校正/手动非均匀性校正;数字滤波降噪;数字细节增强。支持RAW格式数据输出。12.5.4探测精度不高于2%。13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13.1一般要求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应包含视频监控系统、会商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通信调度系统。13.2视频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应符合以下要求:——24h不间断工作;——具备视频录像存储功能,能对监控图像资料进行查询和回放;——具备火情识别报警与火点定位功能。11

15DB3201/T1116—202213.3会商调度系统13.3.1系统功能应能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会商和指挥调度功能。13.3.2移动终端设备13.3.2.1护林员前端应实现以下功能:——通过无线信号实现无线数据通信;——支持双向视频会商功能,还可实现多客户端间的双向视频会议功能,并可实现一对多对讲功能;——支持GPS火点标定功能,在手持终端上可直接标定前端火点位置,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指挥中心,并在指挥中心的应急指挥平台上显示该点的具体坐标及位置。13.3.2.2指挥员后端应实现以下功能:——具有4GLTE无线高清图像传输、语音通讯和火点定位功能;——支持移动、联通、电信4G无线网络;——内置电池能维持设备正常工作的连续使用时间不低于6h,并可外接电源;——通过调用GPS位置信息,能实现巡视轨迹等实时监测,并能确定指挥员所在位置;——语音通讯功能不但可进行正常双向语音通话,还可实现一对多对讲功能;——支持GPS火点位置标定功能,指挥员手持终端上可直接标定前端火点位置,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指挥中心,并实时在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平台上显示该点的具体坐标及位置;——摄像系统是由内置摄像头及外置摄像机组成;——外置摄像机是一套可通过WIFI无线方式与指挥员手持终端连接的外置摄像系统;——可将外置摄像机及内置摄像头所获取的影像在本地进行实时二次编码(采用H.264格式),并同时通过4GLTE网络实时上传至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等桌面客户端上;——在指挥中心等客户端上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外置摄像头的光学变焦操作功能。13.4地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基于监测系统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13.5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要求应符合GB/T22239中关于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求。12

16DB3201/T1116—2022附录A(资料性)护林站点样式图A.1建筑式木屋样式图图A.2活动式板房样式图13

17DB3201/T1116—2022AA附录B(资料性)蓄水池示意图图B.1混凝土蓄水池图B.2玻璃钢蓄水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