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

ID:83094967

大小:795.2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6-14

上传者:130****3912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1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2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3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4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5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6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7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8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9页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4∕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安徽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5.020CCSB1634□B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ofmonitoringandcontrollingforCydalimaperspectalis

1

2DB34/T4107—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省速生丰产林(林业外资)项目办公室、蚌埠市林业局、巢湖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汤宗斌、张龙娃、顾天滋、王朝晖、王恬恬、项立升、常广荣、宋敏、洪少民、邵健、丁德贵、任德珠、顾玉霞、赵文博、石怀茂、唐燕平、叶佳、邓竣丹、刘丹、吴闰生、周小晗。I

3

4DB34/T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黄杨绢野螟的发生程度、成灾标准、监测技术、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LY/T2518喷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NY/T2732农作物害虫性诱监测技术规范(螟蛾类)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黄杨绢野螟Cydalimaperspectalis(Walker)又名黄杨黑缘螟蛾、黄杨野螟、黄杨卷叶螟、黑缘透翅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绢野螟属(Diaphania),异名:Diaphaniaperspectalis。主要为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珍珠黄杨,尖叶黄杨等黄杨属植物。黄杨绢野螟形态特征、寄主与危害状分别参见附录A、附录B。3.2虫苞LarvaeCocoonontheLeaves黄杨绢野螟低龄幼虫于叶丛中吐丝缀叶结成较松散的白色薄茧,以此作为越冬隐蔽场所,即虫苞,见附录B。3.3虫巢LarvaeNestofCydalimaperspectalis黄杨绢野螟幼虫取食时吐丝黏连四周叶片,形成临时性巢穴即虫巢,见附录B。3.4黄杨绢野螟性信息素SexpheromoneofCydalimaperspectalis由黄杨绢野螟雌蛾腺体分泌并释放于体外达到吸引雄蛾交配的特异性气味物质,其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为:顺-11-十六碳烯醛和反-11-十六碳烯醛。1

5DB34/T4107—20224虫情监测4.1监测树种针对黄杨绢野螟主要寄主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等分布区进行监测。4.2监测时期黄杨绢野螟全年危害时期划分:始见期(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高峰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盛末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和休眠期(11月初至翌年3月下旬)等。始见期为监测关键期。4.3监测方法4.3.1线路踏查2按照LY/T2516的线路踏查方法进行。调查样地不少于1m,统计样地内黄杨绢野螟的有虫株、2虫口密度(头/m)等,判断黄杨绢野螟的危害情况。调查结果填入踏查线路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中的表C.1。4.3.2标准地调查踏查中确认有黄杨绢野螟发生区域且较为严重的林地,应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标准地设立按照2LY/T2516的规定进行。每个标准地调查标准地不低于1m。调查方法统计标准样地的虫口密度。调2查时,分别记录每个样点的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头/m),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中的表C.2。4.3.3性信息素监测在寄主分布区,利用黄杨绢野螟性信息素监测成虫发生情况;采用桶型诱捕器,每隔50m设置1~2个,具体依据虫情而定;具体监测方法按照NY/T2732的规定执行。4.4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按照LY/T1681进行了划分,见附录D。调查时,依据上述等级划分标准,将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记录表,样式见附录C中的表C.2。5防治策略5.1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城市绿化树种,应遵循加强监测、注重人工防治、早防早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等原则;每年始见期(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防治关键期。5.2黄杨绢野螟生活史(安徽合肥)见附录E,黄杨绢野螟防治历见附录F。6防治措施6.1人工防治人工摘除,结合冬季修剪清除虫苞、虫巢。2

6DB34/T4107—20226.2性信息素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寄主植物周围挂设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采用桶型诱捕器,每隔50m设置1~2个,具体依据虫情而定。6.3化学防治6.3.1在各代幼虫期,采用树冠喷雾方式对幼虫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次数依据虫情决定。6.3.2选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G;使用时还应遵照GB/T8321(所有部分)、LY/T2518中相关规定;下同。7防治效果检查7.1检查内容检查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并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7.2检查时间树冠喷雾防治一般在药剂防治后3天至7天检查;具体时间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和药剂类型可做相应调整。7.3检查方法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立临时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设标准株。检查时,抽查标准地,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标准地的设置及调查方法见4.3.2。7.4计算公式虫口密度按公式(1)计算,虫口减退率按公式(2)计算。D=�Dh·············································································(1)Nt式中:2D——虫口密度,头/m;Dh——总虫数,头;2Nt——调查总面积,m。????−????P=×100%······································································(2)????式中:P——虫口减退率,%;2Db——防前虫口密度,头/m;2Da——防后虫口密度,头/m。3

7DB34/T4107—2022附录A(资料性)黄杨绢野螟形态特征A.1成虫体长20-30mm;翅展30-50mm。黄杨绢野螟自然种群存在两种体色类型:正常体色黑白型和黑化体色全黑型,两种类型比率约为4:1。黑白型,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一节白色;第二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三节暗褐色。前胸、前翅前缘、外缘、后翅均有黑褐色宽带,前翅前缘黑褐色宽带在中室部位具2个白斑,近基部一个较小,近外缘白斑新月形,翅其余部分均为白色,半透明,并有紫色闪光。腹部白色,末端被黑褐色鳞毛;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褐色尾毛丛,翅缰仅1根;雌蛾腹部较粗壮,无尾毛丛,翅缰2根。全黑型:除前翅中室端半月纹、中室内小点和各腹节后缘鳞片白色外,体翅均呈黑褐色。雌雄虫极易区别,雌虫翅缰2枚,腹部较粗大,腹末无毛丛;雄虫翅缰1枚,腹部较瘦,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丛。黑白型全黑型图A.1黄杨绢野螟成虫形态A.2卵扁椭圆形,底面平,表面略隆起。长径1.5mm,宽径约1.0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后渐变暗,近孵化时卵内可见黑色斑点。卵块呈鱼鳞状。图A.2黄杨绢野螟产卵状与卵形态4

8DB34/T4107—2022A.3幼虫幼虫圆筒形,老熟时体长约42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基线淡青色,背线两侧黄绿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淡青灰色。图A.3黄杨绢野螟幼虫(瓜子黄杨)A.4蛹纺锤形,长18-20mm,初期翠绿色,后渐变为黄白色,羽化前翅部出现成虫翅的斑纹,羽化前,黑白型翅芽显出褐色边缘,全黑型翅芽全呈褐色。图A.4黄杨绢野螟蛹5

9DB34/T4107—2022附录B(资料性)黄杨绢野螟寄主与危害状B.1寄主植物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黄杨科(Buxaceae)黄杨属(Buxus)园林绿化植物,如黄杨(Buxussinica(Rehder&E.H.Wilson)M.Cheng),包括瓜子黄杨、珍珠黄杨、尖叶黄杨等变种和雀舌黄杨(BuxusbodinieriH.Levl.)。B.2危害状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表皮及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缘或整叶,高龄幼虫可食尽全叶,只留叶柄。幼虫常吐丝缀合叶片,藏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暴发时往往虫口密度很大,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整株叶被食殆尽,植株上仅剩丝网、残叶和碎片。加之黄杨类植物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a.低龄幻虫危害状b.高龄幼虫危害状c.幼虫苞叶中越冬状d.幼虫缀叶形成虫巢

10DB34/T4107—2022附录C(资料性)黄杨绢野螟调查记录表表C.1黄杨绢野螟踏查表地点:县(市、区)乡镇(林场)村(林班)2林分面积(hm):地理坐标:经度维度海拔高度(m)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调查项目调查内容树种:寄主植物年龄(a):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2株号有虫与否虫口密度(头/m)1是□否□2是□否□…是□否□…是□否□2虫情调查株数:有虫株数:有虫株率(%):发生面积(hm):备注表C.2黄杨绢野螟标准地调查表地点:县(市、区)乡镇(林场)村(林班)2标准地面积(hm):地理坐标:经度维度海拔高度(m)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调查项目调查内容树种:寄主植物年龄(a):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2株号有虫与否虫口密度(头/m)失叶率(%)1是□否□…是□否□…是□否□调查株数:有虫株数:有虫株率(%):虫情危害程度等级:无危害□轻度□中度□重度□2发生面积(hm):虫态:卵□幼虫□蛹□虫□备注7

11DB34/T4107—2022附录D(规范性)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等级划分表表D.1黄杨绢野螟发生程度等级划分表发生程度发生程度2(危害程度)有虫株率头/m失叶率等级(%)(个)(%)轻5~10<51%以下中11~205~2010%~30%以下重>21>2030%以上8

12DB34/T4107—2022附录E(规范性)黄杨绢野螟生活史表E.1黄杨绢野螟生活史(以合肥市为例)月旬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翌年2月世代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注:(-)越冬幼虫;-幼虫;•卵;○蛹;+成虫。黄杨绢野螟在合肥市1年发生4代,以2龄或3龄幼虫越冬,低龄幼虫缀合寄主叶片形成苞叶藏于内取食危害。从3月在中旬开始,即有越冬幼虫开始出蛰活动。3月下旬末即有幼虫开始化蛹进入蛹期,至4月上、中旬进入化蛹高峰期,此时可在被害寄主植物上寻找到老熟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所结的茧。4月中旬即有少量蛹羽化出成虫,4月下旬开始,羽化数量逐渐上升,至5月上旬进入羽化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第一代幼虫陆续出现,此时幼虫在新梢吐丝缀叶啃食叶肉,随着虫龄不断增长,其食量也不断增加,长至老熟幼虫会啃食全叶。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第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幼虫危害盛期,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进入蛹期,约7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第三代幼虫于8月上旬开始出现,8月中旬至下旬为第三代幼虫的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即开始有幼虫开始化蛹,9月上旬第三代进入化蛹高峰期。9月中旬,第四代幼虫开始出现。自10月中旬起,第四代幼虫开始越冬。9

13DB34/T4107—2022附录F(规范性)黄杨绢野螟防治历表F.1黄杨绢野螟防治历(以合肥市为例)阶段月份危害状况防治措施备注清除越冬幼虫;越冬幼虫出蛰;3月下旬至人工修剪消灭出蛰幼虫、蛹;始见期取食幼叶;4中旬性信息素诱杀诱杀成虫;越冬代成虫;防治关键期。杀灭第1代幼虫;人工修剪5月下旬至取食叶片诱杀成虫;始盛期化学防治6月下旬在成虫产卵期,每隔2~3d检查和摘卵块1次;性信息素诱杀防治次关键期。杀灭第2、3代幼虫;7月下旬至化学防治高峰期取食叶片消灭成虫、若虫;9月中旬重点剪除危害严重的枝叶。9月下旬至人工修剪杀灭4代幼虫;盛末期取食叶片10月下旬化学防治诱杀成虫。11月初至休眠期取食叶片人工修剪消灭越冬幼虫。翌年3月末10

14DB34/T4107—2022附录G(资料性)黄杨绢野螟化学防治方法与推荐药剂表G.1黄杨绢野螟化学防治方法与推荐药剂防治方法推荐防治药剂使用剂量注意事项药剂推荐剂量: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油1000倍、12%甲维·虫螨腈甲维·虫螨腈、甲维·茚虫威、1500倍、14%甲维·茚虫威喷雾15至20天一次;喷雾氯虫苯甲酰胺、苦参碱、2000倍、200g/L氯虫苯甲酰胺交替使用不同品类苏云金杆菌G033A等。1500倍、0.3%苦参碱100倍、32000IU/mg苏云金杆菌200倍。每隔50米设置1-2个,具体依性信息素黄杨绢野螟诱芯定期更换诱芯。据虫情而定。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