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

ID:83096742

大小:454.6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130****3912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1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2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3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4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5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6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7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8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9页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3205∕T 1050-2022 “苏州制造”品牌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苏州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03120.10CCSA00DB3205苏州市地方标准DB3205/T1050—2022“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Requirementsfor‘Suzhoumade’brandenterprises’qualitymanagementsystems2022-08-19发布2022-08-26实施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205/T1050—2022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组织环境...........................................................................................................................................................2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2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2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2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25领导作用...........................................................................................................................................................25.1领导作用和承诺...................................................................................................................................25.2方针.......................................................................................................................................................3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36策划...................................................................................................................................................................3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3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36.3变更的策划...........................................................................................................................................47支持...................................................................................................................................................................47.1资源.......................................................................................................................................................47.2能力.......................................................................................................................................................57.3意识.......................................................................................................................................................67.4沟通.......................................................................................................................................................67.5成文信息...............................................................................................................................................68运行...................................................................................................................................................................7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7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7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78.4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98.5生产和服务提供...................................................................................................................................98.6生产和服务的放行.............................................................................................................................10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119绩效评价.........................................................................................................................................................11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119.2内部审核.............................................................................................................................................129.3管理评审.............................................................................................................................................1210改进...............................................................................................................................................................1210.1总则...................................................................................................................................................12I

3DB3205/T1050—2022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1210.3持续改进...........................................................................................................................................1210.4创新...................................................................................................................................................12II

4DB3205/T1050—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艾凯艾国际标准认证有限公司、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苏州市质量和标准化院、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蒯燕敏、严继兵、劳裔豪、张国禹、王伟红、戈泽友、巨建国、彭爱军、谢星、何小敏、巨龙。本文件为首次发布。III

5DB3205/T1050—2022引言本文件是按照国认可〔2017〕137号《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提出“引导企业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融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以及其他管理体系要求,提供‘一体化’的审核与认证服务,解决‘碎片化’管理问题”的要求,以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基准,依据“苏州制造”品牌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卓越运营、一体化认证、拉高线对标、优质优价生态建设、按知分配工具方法”的特殊需求,增加了ISO56002:2019《创新管理体系指南》和GB/T35770-2017《合规管理体系指南》的部分要求。本文件是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和国发〔2018〕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提出“发挥自愿性认证‘拉高线’作用,创新质量标准管理方式,优化标准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转换成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认证的依据。IV

6DB3205/T1050—2022“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申请“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认证的组织,自愿按本文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IEC17025实验资格及校准实验室认证的一般要求Generalrequirementsforthecompetenceoftestingandcalibrationlaboratories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苏州制造”品牌企业Suzhoumadebrandenterprise满足本文件要求,且经过“苏州制造”品牌国际认证联盟认证的组织。3.2数字化表达digitalexpression把组织有关管理要素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表达。3.3再数字化表达digitalrepresentation用管理方法将数字化表达的内容整合成综合的结构化数据用于提升组织管理效能。3.4激约匹配度excitedmatch激励与约束的匹配程度。3.5量质效quantity,qualityandefficiency数量、品质、效率。1

7DB3205/T1050—2022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除应符合GB/T19001—2016中4.1的要求外,组织还应采用数字化表达和再数字化表达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集成提升,并建立和保持一个动态应对内外部因素实时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注:内部因素应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卓越运营等指标。外部因素应包括组织所处的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指标。关于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数学架构可参照附录A。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除应符合GB/T19001—2016中4.2要求外,组织还应确定与创新、合规有关的相关方。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4.3.1管理体系范围除应符合GB/T19001—2016中4.3要求外,组织还应确定“苏州制造”品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范围应等同或小于组织实施的GB/T19001—2016。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应形成成文信息,可获得并得到保持。组织确定的不适用条款,仅限于符合GB/T19001—2016中8.3条款,但不包括本文件规定的制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并以形成文件的信息的形式进行证明和保持。4.3.2顾客特殊要求组织应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收集、评价,并将其包含在组织的管理体系范围内。4.3.3行业、产业链要求组织应对行业、产业链要求进行收集、评价,并将其包含在组织的管理体系范围内。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除应符合GB/T19001—2016中4.4的要求外,对组织所选择的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能力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予以规定。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和承诺5.1.1总则除应符合GB/T19001—2016中5.1.1的要求外,最高管理者应制定、实施和保持企业战略并进行再数字化表达(数字模型可参照附录A),战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基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竞争对手分析,自身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融合度、协同性,在创新链体系中的创新力(显性和隐性),收集内外部环境的数据、信息,运用预测、估计、选择和设想及其他方法分析和预见未来,确立发展战略方向和目标的“文字”要求转化成为“数字”指标落地;b)社会责任(包括企业持续生存、劳工权益、社区共赢、公益等);绿色与低碳可持续发展;诚2

8DB3205/T1050—2022信与合规经营(包括环保、安全生产等)。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应符合GB/T19001—2016中5.1.2的要求。5.1.3顾客关系管理组织应实施顾客关系管理过程,细化关系分级,包括建立相应顾客管理方法,与顾客之间日常正常沟通,顾客反馈后处置。组织应确保顾客关系管理实施有效,快捷进行,以便提升顾客关系。5.2方针应符合GB/T19001—2016中5.2的要求。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5.3.1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应符合GB/T19001—2016中5.3的要求。5.3.2组织应将组织架构文件化,确保在组织架构中有关责任人员职责权限清晰,确保顾客的要求、行业的要求、产业链的要求得到满足。5.3.3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度创新,持续创建或迭代数字化表达的工具与方法,确保能够计量每个人每天的工作绩效、每个项目每天的工作绩效、每个工序每天的质量绩效,并做到横向可对比,纵向可合成,绩效可计量,结果可分配。策划并实施保障全员激励与约束相匹配、保障全部项目成功率、保障全部产品品质指数,并建立逐年改善的学习曲线。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1.1组织应符合GB/T19001—2016中6.1要求。6.1.2组织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有明确的分析方法,并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风险分析结果的证据。6.1.3组织应制定应急计划,具体应做到:——组织应采用多方论证方法,对确保满足顾客要求交货进行相关的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风险可能来自外部或/和内部环境;——组织风险至少包括:关键设备、外部供方、环境及法律法规的变化、人为或自然灾害、公共设施的故障、资金链、网络系统的攻击等,组织识别来自其他任何可能风险;——组织应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计划;——组织应由公司高层参与的情况对应急计划进行评审,评审间隔不超过12个月内或发生重大风险时;——可行时,组织应对应急计划进行演习或模拟演习;——组织应对应急计划文件化并及时更新,应保持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注:在风险分析可包含从合规性、财务稳定性、相关方利益、产品召回、产品审核、使用现场的退货和修理、投诉、报废及返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6.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6.2.1、6.2.2要求。3

9DB3205/T1050—20226.2.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为整个组织内的相关职能、过程和层次,明确、建立并保持符合战略要求规定的经营目标(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经营目标应通过制度指标体系、技术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来表达,并分配到每个年度,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再数字化表达体系。经营目标应:a)可测量;b)予以监视;c)予以沟通;d)适时更新;e)策划如何实现,配备什么资源,何时完成,如何评价。组织在建立其年度(至少每年一次)经营目标和相关性能指标(内部和外部)时,应考虑组织对相关方及其有关要求的评审结果。6.2.3组织应按照战略,制定成本目标,并策划成本管理方案,确保组织获得效益。6.2.4组织应建立所有管理的“量质效”的计量、监测、记录体系。组织应将所有管理的“量质效”的计量、记录,纳入到一个总指标体系之中建立一个“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的再数字化表达方式(“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的数学架构参见附录B)。6.3变更的策划6.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6.3要求。6.3.2当出现以下变更时,应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变更策划:a)法律状况;b)商业状况(如:与其他组织合资、分包);c)所有权状况(如:合并、收购);d)组织与管理(如:关键管理、决策或技术人员);e)管理体系的范围。7支持7.1资源7.1.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1要求。7.1.2人员7.1.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2要求。7.1.2.2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要的人员与管理体系需要相适宜,并与战略保持一致。7.1.2.3组织应建立和实施吸引并留住具备现有或潜在能力、且可为组织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过程。7.1.3基础设施7.1.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3要求。7.1.3.2组织应对基础设施进行策划。在设计工厂布局时,组织应做到:a)优化内部物流,对场地空间的增值使用,以及对不合格品的控制;b)对现有操作的提议更改,应重新策划。注:这些要求应包括精益制造原则的应用。4

10DB3205/T1050—20227.1.4过程运行环境7.1.4.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4要求。7.1.4.2组织应对生产过程环境(包括仓库),进行合理有效贮存和摆放规划,并保持基本清洁和整洁的状态。注:关注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应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7.1.5.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5.1要求。7.1.5.2测量溯源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5.2要求。7.1.5.3测量系统分析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组织根据产品的测量特性和本组织的测量器具实际情况,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至少包括产品或过程的重要和关键特性的测量器具,测量器具可以计量型或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和结果应满足组织的测量系统分析要求文件。7.1.5.4实验室要求组织应文件化内部实验管理过程。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定实验室范围,包括实验室中与产品相关试验设备及器具,试验环境以及试验的相关标准;b)确定试验过程方法及要求,并确定其文件化操作过程,包括试验设备操作要求和验收规则;c)确定试验人员的能力要求,确定试验报告放行人员的资格要求并检查其符合性;d)组织确定试验过程标识与样品标识要求,确定其试验样品处置要求;e)组织确定试验报告统一格式,过程控制以及试验报告放行要求;f)若组织将试验外包,组织应确定实验室资质符合性。实验室需有证据表明被顾客接受或外部试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或其通过等效标准的认可。7.1.6组织的知识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1.6要求。注:知识包含“文字要求”表达、“模型要素”表达、“指标指数”表达三类。尤其应该注重将员工个人掌握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以便全体员工均可获得工作中必要的知识,以保证组织的持续运行与可持续发展。7.2能力7.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2要求。7.2.2组织应确定与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的培训过程(包括能力识别)并形成文件。具体要求:a)根据管理体系要求、产品、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岗位能力要求;b)根据本文件要求和组织发展要求,制定培训计划。c)实施相应培训,并保持相应证据;d)组织确保经营管理的特种工种得到有效管理;e)实施培训方式是多样性,但必须对其效果进行评价。5

11DB3205/T1050—2022注:培训包括质量意识、环境要求,安全要求等等。7.2.3内部审核员能力和第二方审核员能力应得到策划并实施。7.2.4每一个岗位应有“技术标准和/或管理标准”表达所具备的能力。能力应能够计量,并反映在个人的绩效指标上。7.2.5应对组织所有人员进行持续教育,包括合同工或代理工。持续教育培训的详细程度应与人员的教育程度及其要在日常工作中执行的任务的复杂程度相适应。7.3意识7.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3要求。7.3.2组织应积极引导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7.3.3组织应建立提升质量意识及创新发展员工激励机制,并保存过程证据,主要为提升在整个组织内提高质量、创新性、合规性的意识。注:意识应包括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如环保、安全、风险等。7.4沟通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4要求。7.5成文信息7.5.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5.1要求。7.5.2创建和更新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5.2要求。7.5.3成文信息的控制应符合GB/T19001—2016中7.5.3要求。7.5.4管理体系文件组织应按本文件要求形成文件化体系,可包括一份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没有统一格式,由组织自行决定,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包括内容:a)管理体系范围及不适用条款说明与理由;b)管理体系过程;c)过程管理与控制要求;d)顾客要求、行业要求和产业链要求。7.5.5记录的保存记录的保存应满足:a)法律法规、组织及顾客要求;b)质保期加上一个日历年。6

12DB3205/T1050—20228运行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1要求。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8.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2要求。8.2.2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顾客关系管理过程,明确建立顾客关系管理的方法,包括顾客接触、有效处理的顾客投诉,主要过程包括且不限于:a)组织针对不同于顾客实施差异化管理,包括与重要顾客建立合作伙伴或联盟关系;b)组织建立与顾客关系的主要方法;注:如网站、展销、登门拜访、订货会等等。c)组织对不同层次的顾客建立服务标准,并展开相关服务;d)组织建立顾客投诉处理过程并落实相关职责,建立快速反应制度,确保有效高效处理顾客相关的投诉;e)组织建立定期评价顾客关系的方法,且保持文件化相关记录。8.2.3组织应对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并包括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验收规则进行评审。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8.3.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1要求,且应包括制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8.3.2设计和开发策划8.3.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2要求。8.3.2.2组织应确保设计和开发策划包括组织内部所有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及其产业链和供应链。策划包括但不限于:a)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包含技术标准(基础类、产品类、方法类)、管理标准(管理A类、管理B类、管理C类)六类标准;b)数字化制造;c)智能化制造;d)信息化;e)建立项目管理过程,技术凭证记录的技术报表;f)建立项目管理团队,并明确相关管理职责;g)明确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风险的方法与接收准则。8.3.3设计和开发输入8.3.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3要求。8.3.3.2组织应针对所设计和开发的具体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确定必需的要求。组织应考虑:a)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产品合同、标准适用性;b)来源于以前类似设计和开发活动的信息;c)智能化产品及制造,包括嵌入式软件的要求;7

13DB3205/T1050—2022d)信息化;e)产品规范;f)接口要求;g)标识与可追溯性、包装要求;h)输入的风险评估;i)产品强制性认证要求;j)产品耐久性、寿命的要求。8.3.3.3组织应确定制造过程设计和开发输入,包括:a)新技术;b)数字化产品及制造;c)智能化产品及制造;d)信息化;e)产品要求,如功能、性能、外观等;f)新材料;g)以往的开发经验;h)制造过程流程;i)产品控制要求(质量与过程);j)搬运和贮存要求;k)适当的人机工程学;l)制造设计和装配设计。8.3.4设计和开发控制8.3.4.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4要求。8.3.4.2组织应文件化建立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及制造过程的批准过程并持续改进。此过程包括外购材料和外购服务的批准要求。8.3.5设计和开发输出8.3.5.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5要求。8.3.5.2组织应确保产品设计开发输出,包括:a)新技术应用结果;b)数字化结果;c)智能化结果;d)信息化结果;e)产品设计风险分析;f)产品防错设计的应用;g)产品特殊特性;h)产品规范,如图纸、技术要求等;i)服务性相关要求;j)产品包装与标签。8.3.5.3组织应确定制造过程设计和开发输出,包括:a)新工艺结果;b)智能化结果;c)信息化结果;8

14DB3205/T1050—2022d)数字化结果;e)过程设计风险分析;f)制造过程防错设计的应用;g)过程流程图;h)控制计划;i)产品试验结果;j)生产场地的规划;k)过程批准的接收准则;l)设备或过程能力指数;m)产能分析;n)产品/制造过程不符合的快速探测、反馈和纠正的方法。8.3.6设计和开发更改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3.6要求。8.4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8.4.1总则、控制类型和程度、提供给外部供方的信息总则、控制类型和程度、提供给外部供方的信息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4.1、8.4.2、8.4.3要求。8.4.2供应商选择过程组织应有一个形成文件的供应商选择过程,选择过程应包括确定并实施选择准则和评审准则。8.4.3供应商的监督与改进8.4.3.1组织应有文件化的过程以监督供应商绩效并持续改进,监督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供应商的管理体系;b)供应商的交付绩效(质量、交期、成本、技术、服务等)。8.4.3.2监督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第二方审核;b)提供证据。8.4.4异常处置、物料的可得性组织应制定形成文件的过程,确保供应商在供货异常时,物料的可获得性。8.4.5供应链安全组织应有形成文件的过程,确保供应链安全。8.5生产和服务提供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8.5.1.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1要求。适用时,受控条件还应包括:a)同线同标同质的能力;b)智能化制造,采取智能化、信息化设施;9

15DB3205/T1050—2022c)防错的应用,应包括防错设备失效或模拟失效的试验;d)过程质量保证措施的实施。8.5.1.2组织应确保标准化作业文件:a)作业指导书应清晰,易于操作人员理解;b)作业指导书应在作业现场易于获得;c)组织制定作业相关安全管理规定。8.5.1.3组织应确定作业准备验证过程:a)作业准备验证的时机;b)作业准备验证的方法:如首末件验证、统计技术等等;c)作业准备验证人员资质能力要求;d)组织保持作业准备验证的文件化信息。8.5.1.4停工后验证参见作业准备验证。8.5.1.5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设备管理过程,其管理过程至少包括:a)识别生产过程关键设施设备;b)定期实施设备的维护,确保生产正常实施;c)识别并保持生产过程中设备所需的备品备件;d)建立文件化设备管理目标,如异常停机次数、异常停机时间比例等;e)组织应该实施设备周期性检修。8.5.2标识和可追溯性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2要求。8.5.3顾客或外部提供方的财产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3要求。8.5.4防护8.5.4.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4要求。8.5.4.2组织应做好相关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防护,包括:a)组织应定期检查仓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主要包括质保期、标识、贮存条件等;b)组织应确保仓储物料的周转,应该按先进先出原则实施管理;c)组织应确保不合格品、可疑物料、过期物料的控制;d)产品包装标识发运应符合顾客规定或策划要求。8.5.5交付后活动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5要求。8.5.6更改控制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5.6要求。8.6生产和服务的放行8.6.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6要求。8.6.2组织应确保按照策划的安排,围绕控制计划来验证产品的要求已得到满足,应确定产品要求是否符合包括以下的任一方面:10

16DB3205/T1050—2022a)顾客要求;b)企业标准;c)团体标准;d)地方标准;e)行业标准;f)国家标准;g)国际标准。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8.7.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8.7要求。8.7.2组织应对顾客退货产品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以防止再次发生。9绩效评价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9.1.1.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1.1要求。9.1.1.2组织应建立一个“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工具谱系”的适用数学架构(见附录C)。按照本企业的固有逻辑创建、迭代、刷新和使用。a)监视、测量、分析、评价的工具谱系模型与架构;b)对工具谱系持续改进,确保工具谱系的先进性;c)鼓励员工创建、刷新、迭代各种工具;d)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对象。一般包括作业、项目、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e)需要监视和测量的时态。一般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界面;f)确保有效结果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g)实施监视和测量的时机;h)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时机。9.1.1.3组织应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组织应保留适当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结果的证据。9.1.2顾客满意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1.2要求。9.1.3分析与评价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1.3要求。9.1.4管理体系绩效测量与评价组织应该建立文件化的绩效管理过程,至少包括:a)组织建立绩效评价具体方法,如具体关键绩效指标,规定具体责任部门,相关数据收集和整理及测量的方法、测量频次;b)组织针对绩效指标,进行有效应用关键的绩效对比数据,如内外部,行业内外,竞争对手对比等;11

17DB3205/T1050—2022c)组织绩效评价应由最高管理层参与实施;d)组织绩效分析要求,可能包括:趋势分析、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等;e)组织绩效测量分析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订绩效目标制订的重要依据;f)管理体系的绩效应再数字化表达。9.2内部审核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2要求。注:内部审核还应包括战略实施过程情况的评价。9.3管理评审9.3.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3.1要求。9.3.2管理评审输入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3.2要求。还应考虑下列内容:a)实施结果;b)管理的结果;c)创新体系的效能。9.3.3管理评审输出9.3.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9.3.3要求。9.3.3.2当管理评审发现顾客绩效目标没有达成时,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一个文件化的改善措施计划并实施。10改进10.1总则应符合GB/T19001—2016中10.1要求。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10.2.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10.2要求。10.2.2组织应有形成文件的问题解决过程,以确保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注:如8D,即问题解决8步法。10.3持续改进10.3.1应符合GB/T19001—2016中10.3要求。10.3.2组织应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数学架构(参见附录D)该数学架构,应能够有效地将企业“持续改进”等整合在一个架构内,按照本企业的固有逻辑建立岗位学习曲线、部门学习曲线、项目学习曲线,并与按知分配挂钩。10.3.3组织应建立QCD持续改进法、报表记账法、学习曲线法。10.4创新12

18DB3205/T1050—2022组织应建立一个符合“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计量的数学架构的评价通则(参见附录E)。该评价通则,应能够有效地计量、评价、监测一个“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并为每一个环节提供创新“量质效”计量的动态结果,与组织的按知分配挂钩。组织创新绩效计量数字化工具与方法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a)技术创新(TI),一般包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卓越运营等;b)技术创新级别(TIL),划分为13个里程碑(级别),可以用1-13级来计量与管理。每一个里程碑上,可以设置3-5个检测要素,用于判断已经达到或预期达到某个级别。TIL代表技术创新所达到的级别,一般也称为生产力成熟度、战斗力成熟度等;c)技术报表(TVS)。是指能够将所有“技术创新”行为轨迹嵌套在一套表格之中,通过表格中数据运算,计量每个人(项目、部门)每天的微创新。13

19DB3205/T1050—2022附录A(资料性)关于“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数学架构表A.1给出了“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数学架构。表A.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数学架构表核心竞争力的三要方向作用点大小素管理A类标准管理B类标准管理C类标准要素要求类架构要素类指标指数类宏观中观微观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工具导向核心勾稽增量指标指标指标文字要求要素关系计算体系类型数量核心竞争力的五类型战建立何种战略管控机制,如何将战略变规划量24合战略规规划规划略成10、5、3、1年规划指标,再变成年指标质24知内划可计平衡增加规度计划指标(计划管理),分解到部门体系力量表值效24划和岗位。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PI制通过《制度报表》内外的规则为其持续权责利制度量8软权责制度度发展筹集动力,回答建立何种组织体制、指标质8实职绩可平衡增加创运行机制、流程标准、绩效文化、按劳体系力表值效8知新按知按资分配比例等问题计量GI己技通过《技术报表》内外的项目为其更新知力功技术量8创项目技术术换代筹集技术,回答建立何种投入机制、指标质8行新率效可平衡增加创保持多少项目、技术储备、技术就绪水体系力表值效8新平、技术创新速度等问题计量TI卓通过《财务报表》内外的资金为其经营人机料经济量8硬资产经济越筹集资金,回答建立何种资产、保持多指标质8实法环可平衡增加运少资本、多少库存、流动资本、如何控体系力表值效8营制汇率利率和商业风险等问题计量MI对建立何种来自行业的压力和跨界的压力压力量24合对标世压力压力知标监控指标体系,如何将外部压力变成一指标质24外界一流平衡增加彼一句话,让全体员工铭记,成为核心价值体系力可计量表值效24流观(DNA)PI1、一个企业领导作用与承诺,都需要将“文字”要求转化成为“数字”工具,才能落地;2、对一个企业的组织及其环境的理解,都必须在一个数学模型框架下,在一套结构化数据的备注钩稽嵌套中,才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效衔接;3、黄区是短板和软肋。14

20DB3205/T1050—2022附录B(资料性)关于“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策划”的数学架构表B.1给出了“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策划”的数学架构。表B.1“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策划”的数学架构表政府市场化监管优质优价企业举证市场认可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管理A类标准管理B类标准管理C类标准资本市场企业高质量发展文字要求类架构要素类指标指数类类产品市场高7智慧企业600≤IDI<10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99%-40%质6世界一流企业☆500≤IDI<6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95%-30%拉量5世界较好企业400≤IDI<5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90%-20%创高发新线展创新阶4国内一流企业300≤IDI<4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80%-10%管指数段理IDI高3国内较好企业★200≤IDI<3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40%基准利率体速保2一般企业100≤IDI<2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20%+20%系增底长线1初创企业0≤IDI<100隐性技术显性化率10%+40%阶段高7智慧企业7σ=0次失误/百万0补偿-40%质6世界一流企业6σ=3.4次失误/百万销售额5%补偿修正浪费-30%拉量5世界较好企业5σ=230次失误/百万销售额10%补偿修正浪费-20%质高发量线展品质阶4国内一流企业☆4σ=0.62万次失误/百万销售额15%补偿修正浪费-10%管指数段理QI高3国内较好企业★3σ=6.68万次失误/百万销售额30%补偿修正浪费基准利率体速保2一般企业2σ=30.8万次失误/百万每天有1/3资源浪费+20%系增底长线1初创企业1σ=69万次失误/百万每天有2/3事情做错+40%阶段世界一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数HQI≥600,品质指数QI≥6σ;隐形冠军企业“高市场占备注有率、高利润”无一不是通过“拉高线”范式持续几十年形成的。15

21DB3205/T1050—2022附录C(资料性)关于“绩效监视、测量、评价”工具谱系的数学架构表C.1给出了“绩效监视、测量、评价”工具谱系的数学架构。表C.1“绩效监视、测量、评价”工具谱系的数学架构表评价时态事前事中事后标准化表达结构化统评学习型曲线标准体系指标统计评价考核政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体系体系体系体系体系制技经平立标专量质效管管管度术济面体按按按基产方准业层层层理理理指指指统统劳知资础品法化化面面面ABC标标标计计分分分类类类评评指指指类类类体体体报报配配配价价标标标评价类别系系系表表作计时作业计件业计类流水线对量象项建设项目项目科研项目目计类软课题量自管理人才人然科技人才才主人技能人才体决策层法组执行层人织监督层白区代表能够推动高速增长的六大工具体系,占比47%;黄区代表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备注工具体系,占比53%。16

22DB3205/T1050—2022附录D(资料性)关于“持续改进”的数学架构表D.1给出了制度指标体系。表D.1制度指标体系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标算法计算公式基准行业一流(企业应具体规定边界与计算方法,有三年滚动目标年范围标杆指标结构利于逐年比较并描绘学习曲线)2018201920202021值值股资本1-国有资本(私有资本)/注册资本权多元化率结董监高技董监高持股股份/总股份构持股占比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职工总数织占比结绩效指标可量化的标杆绩效数/639构占比量按知分配按照知识、技术、管理分配的额度/工薪占比资总额酬混改按知结分配积分股改考虑按知分配积分权重构权重制管理B类文管理B类文件数量/管理文件总数度件占比结管理C类文管理C类文件总数/管理文件总数构件占比法权责清权责清晰的坐标点数/权责动态平衡表人晰度坐标点数治显性具有数字特征的字符数/制度体系总字理规则比符数质知行具有奖惩案例的条款数/奖惩规则总条制匹配度款数度优制度年优年度管理制度废、立、改数/管理制度化化比率总数17

23DB3205/T1050—2022表D.1制度指标体系表(续)职业生涯以规划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人数/全部人数人占比为职工本(进人数+出人数)/职工总数年流动率质挑战岗位优挑战岗位SOP人数/岗位总数SOP占比胜用规划选劣负责人占用数字规划各级干部数/干部总数汰比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具有标杆绩效的人数/管理激激约匹配人员总数约度匹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中具有标杆绩效的人数/研发配激约匹配人员总数度标杆绩年刷新标杆数/所有标杆数年刷新率效标杆标行业引领刷新行业标杆数/所有标杆数杆效率事财人结三部门共享“图表数”/三部门文件总智构化数据数慧率企决执监结具有“量质效”指标决策数/全部决策业构化数据数率管价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理创造率价管理输出管理输出收入/利润总额值收入占比1.本表格由人事部门填,COB审查。2.有指标就填写,没有指标就不要填写。尽量反映实际情况。备注3.给企业一个制度指标的整体架构。4、主要反映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18

24DB3205/T1050—2022表D.2给出了技术指标体系。表D.2技术指标体系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标算法计算公式基准行业一流(企业应具体规定边界与计算方法,有三年滚动目标年范围标杆指标结构利于逐年比较并描绘学习曲线)2018201920202021值值研自筹研发自筹研发经费总额/业务总收入发投入占比投财政研发财政研发投入/业务总收入入投入占比人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才占比投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企业职工总数入占比知外围研发量聘请外部研发人员数/企业研发人员数识人员占比共外部征集外部征集创意数量享创意占比项目供给投标项目标准化表达数量/科研项目总供标准化表数量需达率表项目需求招标项目标准化表达数量/科研项目总达标准化表数量达率标技术标准本年技术标准数/上年技术标准数-1准增长率升管理标准本年管理标准数/上年管理标准数-1级增长率显隐性技术显性技术总数/全部技术性显性化率质技显性技术工业APP总数/显性技术总数术软件化率技术储备技在研项目总数/在销产品品种总数占比术储技术货架TIL9级的技术项目数量/TIL1―9级项备指数目总量19

25DB3205/T1050—2022表D.2技术指标体系表(续)发百人发明有效发明专利数/研发人员总数明专利质专百人省部获省部级以上省部级成果/研发人员总利级成果奖数支明星产品明星产品销售收入/业务总收入撑收入占比发新产品收新产品销售收入/业务总收入展入占比技术创新技达到9-13级项目数/总项目数成功率术技术创新创典型产品上个项目TIL1-9所用时间/速度提升新本项目―1率效内部知识创当年按知分配总分/上年按知分配总分交易增长新-1率生抢注态抢注项目数/项目总数率技技术交易技术交易收入/业务总收入术收入占比转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利润总额化收入占比1.本表格由技术部门填,CKO审查。备注2.有指标就填写,没有指标就不要填写。尽量反映实际情况。3.给企业一个技术指标的整体架构。20

26DB3205/T1050—2022表D.3给出了经济指标体系。表D.3经济指标体系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标算法计算公式基年三年滚动目标行业一流(企业应具体规定边界与计算方法,有范围标杆指标结构利于逐年比较并描绘学习曲线)2018201920202021值值业主营收入(本年收入总额-上年收入总额)/上务增长率年收入总额增销售利润(本年利润-上年利润)/上年利润长增长率资资本保值扣除客观增减因素的年末国有资本及本增值率权益/年初变总资产(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化增长率初资产总额量当年新签合当年新签合同额/当年营业收入合同占比同结转下一签年合同占结转下一年合同/上年收入总额订比国国际业务当年国际业务营收总额/当年营收总额际收入占比市国际业务(本年国际收入-上年国际收入)/上场增长率年国际收入总资产周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转率(次)产流动资产经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营(次)应收账款两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金质(次)状存货周转况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存货平均余额率(次)资产负债风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率险状流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况比率21

27DB3205/T1050—2022表D.3经济指标体系表(续)管按人绩效按人核算按知分配绩效人数/职工总数理核算率质会人均利润总额/职工总数计创利资净资产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产收益率收总资产(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益报酬率额经销售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净收入营利润率业成本费用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绩利润率效股盈余现金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少数股东东保障倍数损益)权资本(年末资本总额-年初资本总额)/年益积累率初资本总额经资本净利润/平均资本营收益率效经济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资本(可用净资果增加值率产代替)1.本表格由财务部门填,CFO审查。备注2.有指标就填写,没有指标就不要填写。3.给企业一个财务指标的整体架构。22

28DB3205/T1050—2022附录E(资料性)关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计量的数学架构表E.1给出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计量的数学架构。表E.1“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计量的数学架构表Q/级别C/万元D/月监大里程碑测权责发生制点总财政市场销售级年月日统一度量衡概算补贴融资收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两套模别板举证13回报级回收投资并持续盈利级12利润级项目独立核算开始盈利生级产力11盈亏级达到盈亏平衡点级10销售级第一笔销售收入到款级9级系统级实际通过任务运行成功考验8级产品级实际系统完成并通过验证△7级环境级在实际环境中系统样机试验6级正样级相关环境中的系统样机演示5级初样机相关环境中的部件仿真验证相关环境中关键件仿真验证4级功能级科▲技3级仿真级关键功能实验结论成立2级方案级形成了技术概念/方案1级报告级观察到基本原理并形成报告小计产品名称与型号知技术标准(个)项目项目比较基准识管理标准(个)边QCD优化指标产软著(个)界测试标准与方法权工业APP(个)1、▲代表目前级别,△代表财政支持的预期级别。备注2、红区代表研发活动与推广应用之间的鸿沟,属于政府补贴区间。3、涵盖决策要素的80%以上。23

29DB3205/T1050—2022参考文献[1]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ISO9001的特殊要求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