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

ID:83547848

大小:625.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9-15

上传者:老李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1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2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3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4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5页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师大附中2021级高三摸底考试试卷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2.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个意见的选择或拒绝,往往不取决于多数,而常求取于贤人。春秋时就有“贤均从众”之说,即一人贤,那就采纳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取决多数。与西方之民主精神不同,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人,就能够代表多数。据此可知A.中国缺乏真正的民主B.中西方对于民主的认识不同C.中西方决策方式不同D.中西方民主产生的原因不同3.在中国政治地理与政治制度史上,遥领与虚封是一种延续时间颇长的特殊现象。譬如蜀汉章武元年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今甘肃武威);东吴周泰破关羽后拜汉中太守(今陕西汉中)等。吴蜀这种遥领、虚封是为了A.营造统一天下的舆论B.鼓励将士建功立业C.表明统--全国的决心D.强调政权的合法性4.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诗人李渤在奏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据此可知唐朝后期A.社会经济普遍凋敝B.社会战乱导致民众出逃C.赋税制度弊端显现D.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5.顺治年间在黄河流域设置乡约,负责朔望讲读圣谕、宣教化。康熙年间,乡约行政组织化后“仅劾奔走供使令而已”。这一变化A.继承了明朝的乡约管理模式B.削弱了乡约的教化功能C.有效惩治了不遵乡约的百姓D.促进了大清律令的传播6.下表是戊戌政变后部分报刊的反应。据此可知 A.追求进步成为时代潮流B.舆论普遍倾向同情变法C.清廷统治能力得到加强D.变法运动受到广泛关注★7.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八年以来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的陈土”。这体现了孙中山A.与袁世凯势力彻底决裂B.宪政理论的完善与推广C.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D.新三民主义的正式形成8.近代以来,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这反映了A.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变化B.世界主要国家对华态度变化C.近现代中国对外援依赖的变化D.国际形势下中国命运的变化★9.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其目的在于A.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政策B.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C.从根本上稳定全国物价D.扫除工业化发展的障碍10.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天方夜谭》吸收了古代西亚和埃及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其中的一些故事题材被《十日谈》引用,如《妻子的计谋》《真假戒指的故事》《法官与海盗的故事》等。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B.是西欧人文精神的起源C.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2.公元675年,天武天皇下诏废除氏族贵族特权,把诸王大臣所占土地、山泽收归国有,废除私地私民制度;684年,把官阶扩大为48阶,打破大贵族对官位垄断;701年修成《大宝律令》,正式确立了律令制国家基础。这A.确立了幕府将军统治B.保证了日本政局的长期稳定C.动摇了专制统治基础D.体现了国家政治与中国相似13.如图为19世纪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A.英法百年战争局势B.维也纳体系的建立C.拿破仑战争的局势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14.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A.内阁对议会起到了限制作用B.代议制民主丧失存在基础C.英国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D.行政权呈现日益膨胀趋势15.如图为1965一1990年美国经济中的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该领域出现相对异常,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注: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的数量关系是:名义利率≈真实利率十通货膨胀率 A.中国改革开放的冲击B.“滞胀”危机持续影响C.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D.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16.控制论是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通信的科学,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同时期苏联很快出现了大量批判控制论的文章。但1961年,苏共中央党代会正式为控制论正名,称其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进而将控制论写入党纲。这一变化反映了A.美苏关系影响科学理论地位B.苏联改革影响科学理论地位C.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科学理论D.苏联重视理论对经济的作用.第II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10分,20题10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摘编自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孙艳魁《抗战时期的难民》材料二1953年至1958 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百废待兴,中国大陆地区开始从战后调整时期进入了全面的经济建设时期。以上海为例,仅从1950年至1957年,上海为支援其他省份建设迁出的人口就超过43万人,主要迁往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西北各地。....许多西部省份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增加。如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居全国各省区之最,故有“煤海”之称。从1950年至1960年,山西省净迁入人口就超过了125万人。而新疆地区仅1952年移民数量就达到273229人,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摘编自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移民方向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移民所带来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图为一件1911年生产的荷兰代尔夫特蓝瓷波尔斯酒瓶,出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山东滨州,瓶身标有的“TLOOTSJE”是源于1575年的荷兰酿酒公司的名称,该公司发家的酒类中添加有来产自印度的药草和香料,这一酒类持续风靡了400余年。而这件商品在当时是如何流入到当时较为偏远的山东滨州,则存在着多种猜测。——以上材料均源自山东省滨州市博物馆馆藏陈列根据上述材料,从中挑选两条信息,分析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列强签署《凡尔赛条约》,中、美拒绝签字。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署《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列强纷纷效仿。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1940年:德国提出“冯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冯克计划(后来经过修改形成“凯恩斯计划”)。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各国再次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1日一22日:苏英法中等44国730名代表,在美国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1945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中止履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匈奴势力进入西域后,通过乌孙间接地开始控制西域,而汉朝通过和亲使政治势力进入西域,使匈奴势力呈消减的趋势,到汉昭帝时,匈奴势力有抬头之势,宣帝继位后出兵匈奴,加上匈奴内部不和,逐渐结束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匈奴,虽然张骞不得要领而回,但却向汉武帝讲述了在大夏所见的蜀布、邛竹杖,又经张骞的一番鼓动,终于使汉武帝下决心在西南夷地区寻找一条通印度、断匈奴臂的道路。道路虽然没有打通,但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并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傣、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影响。(4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