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

ID:83561688

大小:50.5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6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7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8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9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高三第1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时量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A. 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酯、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请从《离骚》《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任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C2.A3.D4.《离骚》示例一: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一方面“恐美人之迟暮”,诗人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忠君、报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怨灵修之浩荡兮”,体现出“怨君”的态度。示例二:诗人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红楼梦》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不学无术。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5.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②援引黑格尔的研究成果,从哲学层面找到根本依据。③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加以论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 .“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都存在“两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作品中的“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第②段“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确的主题”无关。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⑦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A.是研究者(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B.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⑦段的观点;C.《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关情节不属于“两难”;D.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根据黑格尔关于“二律背反”的定义,并结合作者对《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两难”是指针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作品呈现出相反的“两个片面”,这“两个片面”都有其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离骚》和《红楼梦》中的“两难”体现在多个方面,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从人物具体的心理、态度、行为,或者从作品的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只要符合“两难”的基本特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分析《离骚》的人物态度:示例一:屈原对待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结合文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看,诗人一方面担忧君王也会日益衰老,渴望自己能够躬先士卒,为君王在前引导开路,表现出他忠君、报君的态度;结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知,另一方面,他又怨恨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迹,体现出其“怨君”的态度。示例二:屈原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结合文中“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等内容可知,一方面屈原忠君爱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渴望乘上奔驰的骏马为君王奔走效力,做先锋开路;结合“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可知,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只想退居草野,重新修习德行,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贾宝玉的“正”体现在:他是情痴情种。贾宝玉作为情痴情种是《红楼梦》中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之一,他与林黛玉情定前生,两人将情的“痴”发挥到极致,演绎了一出非常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缠绵悱恻,动人心魄。他聪俊灵秀。贾宝玉的聪俊灵秀随处可见,最能体现他异与常人的灵秀地方,恐怕是他对“女儿论”的高见了,这在当时男权时代尤其难得,除此之外,在文采等其他多个方面也均有体现。贾宝玉的“邪”体现在他“乖僻邪谬”,即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喜怒无常,不学无术,是伦理道德的叛逆者。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口才出众,说话诙谐风趣,八面玲珑。她是荣国府的内管家,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心狠手辣,贪财揽权,傲慢苛刻,如“毒舌相思局”、“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弄权铁槛寺”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其次,由文中“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可知,文章在第⑤段援引黑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两难”的对立面——“两难的调解方案”,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这一点也间接证明,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有“两难”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老爹台静农羊镇的十字街,还是以前那样扰攘着。这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十字街右边一家油盐店的吴老爹,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了。他十四岁的时候,便来到这油盐店家。据他自己说,他的双亲死得非常早,没有姊妹兄弟,只是独自一人在这人世间。他的主人和主母见他谨慎而且忠实,对他也非常好,几十年来,从没有向他发过怒,或向他斥责过。不幸主母死后的二年,主人便跟着死了。主人就将刚十八岁已经结过婚的少主人,托吴老爹好好地同着少主人一起过活。可是少主人的性格,并不能像主人那样安分守己地生活。主人的遗产只是他一生辛勤经营的油盐店,主人生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地坐在柜台里,守着一两油五文盐的生涯,但是少主人竟没有这样的耐性子,有时候愤然地说:“这生意真不是人做的。”吴老爹起初以为这是少年免不了的毛病,曾委婉地劝他,他也倒听话。主人死后第二年,少主母生了一个儿子。吴老爹几乎比少主人还高兴,觉得主人毕竟是有德的。至于少主人的行为,可渐渐地不规矩起来了,下午或晚间总是不在家的日子多。吴老爹时常在少主人面前说比方想开导他,但是少主人却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还遭少主人的斥责,轻则说“老晕了晓得什么”,重则便说“你是俺老子么”,往往使吴老爹面子下不去,哑口无言地低下头去。少主人越闹越不成样子了,成天是不在家的,到了晚上虽然回来一次,但与家事不相关的,却是将钱筒里的钱倒了。少主母几乎天天暗地里哭,吴老爹遇见的时候,总劝她不要过于伤心,少主人一定是这几年走混沌运,命里带的,也没有法子,什么时候运气转了就好了。其实他心里时常盘算,少主人究竟什么时候才交好运呢?少主母的儿子却一天长得好似一天,两颊微微红,两手臂同嫩藕一样,非常活泼爱笑。吴老爹更是爱他,几乎成天将他抱在怀里。就是平常少主人给他气受,甚至辱骂他,他见了他的小少爷这闷气便烟一般地消散了。有时候他还这样地想:再过几年,少主人转了运,好好地兴家立业。小少爷也渐渐长大了,叫他念书识字,他这样的聪敏,自然就成了出色的人物了。老天再叫我多活几岁,能够看见小少爷受人家尊敬,受人家夸奖,然后死了去,见了主人和主母,他老两口一定很欢喜的。也许主人会笑着说:“老吴到底是有用,难为他带了儿孙都成人了。”自从少主人不在家以后,他天天抱了小少爷坐在柜台里面,替少主人支持生意,入款都被少主人掠去赌博,因之也无法添置货物,门面渐渐地艰窘,也渐渐地冷落起来。 之后,少主母说她有些首饰,想私自变卖了,在生意上添补,吴老爹听了,想了一想,叹了口气,惨然地说:“好罢,那么今晚上就办妥,明天好买油。”第三天一个暴风雨的晚间,好久没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来了。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因为少主人完全变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颏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少主人一进屋,将斗笠放在门口,很疲乏地坐在一个矮椅上,看看屋里,什么也没有问。少顷,哑声地说:“我还没弄到饭吃呢。”这时候吴老爹站在灯的旁边,忽然听少主人这样地说,全身顿时发抖。没吃饭就是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头呢,这分明是街上行乞的口吻。“我已经将房子卖了。就是这,还不够还账,明日还要将家具卖掉。我的女人同孩子,我叫他们回娘家过活去。跟着我,我也没有法子。不过……”少主人的声音有些呜咽了,“不过,吴老爹我对不住你,我没有好处给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业丢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吴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少主人哭了,再也说不下去了。吴老爹也放声哭了。少主母早已晕了。“少主人将来怎样呢?”吴老爹哭着问。“我么?”少主人已经忍住了眼泪,“我要当兵去!你不要太伤心了,我就要走,他们在那里等着我分账!”说了,戴上了斗笠,开了门匆匆地走了。当晚吴老爹迷离地倒在床上,心中空洞,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不过思想异常纷乱,使他不能安静。他知道了他平常的一切的梦,现在是完全破碎了,而且破碎得了无痕迹。他悔恨,他不该信任命运,命运所给予的希望,直是扯谎和欺骗,结果是这样的惨报。他不愿再活下去了,生是这样无聊和空虚。转而既要是当下死去,岂不是使活着的人,更难忍受吗?还是活着罢,为着那尚活着的人,为着那尚有未尽的忧苦和劳瘁!第二天清早晨,镇北首,大路上,有一个老人戴着破斗笠,穿着草鞋,背了小小的包袱,独自在春雨纷纷的大路上缓缓地走着。从这老人迎面走过的三四个穿蓑衣的少年工人,这里面忽然有一个叫着说:“这不是十字街油盐店的吴老爹么?这老头背着包被上哪里去呢?”吴老爹好像没有听着后面有人招呼他,仍旧在大路上缓缓地走着。痴立在路旁的这一阵少年,于是都目送着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九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吴老爹在羊镇生活了几十年,离开还没几年就被羊镇的人彻底忘掉了,这足以看出羊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B.吴老爹守护的是一家油盐店,老主人对他很好,他也很关心少主人一家,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放弃油盐店。C.少主人开始是听吴老爹话的,但吴老爹的话总是那么几句,少主人就不再听了,而且有时还训斥他。D.少主人最后一次回家显得很匆忙,交代了家里的事情后就离开了,他逃离了这个家,不愿再担负起家庭的责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吴老爹少年时的状况和老主人对待他的态度,展现出吴老爹的悲惨境遇和老主人对他的关爱,为后文吴老爹的做法奠定了情感基础。B.小说通过老主人和少主人对待油盐店的态度和做法的对比,表现了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心灵带来变化的本质,也侧面表明少主人、吴老爹的悲剧是时代悲剧。C.面对小少爷时,吴老爹能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原因除了小少爷长相喜人、充满童趣外,更重要的是吴老爹在小少爷的身上播种了希望。D.小说结尾处用路旁的少年“痴立”“目送”等神态描写来衬托吴老爹的形象,让读者更能深切体会吴老爹此时的孤独寂寞,为文章营造出悲凉的氛围。8.文中画横线处是如何展现少主人“落魄”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台静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书写乡村悲惨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小说《吴老爹》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正面描写。描写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态等,表现他的落魄。②侧面描写。从吴老爹的“惊异”“没有梦想到”等表现少主人的落魄。9.①现实主义风格/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那时社会不安定,人们没有美好的未来等。②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比如少主人说的“老晕了”“俺老子”等;故事的背景就设定在乡村等。③悲惨的人物命运。无论是少主人一家,还是吴老爹,命运都很悲惨,少主人败完家业过着悲惨的日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终要回娘家、吴老爹辛苦一辈子但不得不在老年离开羊镇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 .“这足以看出羊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推断没有依据。“十字街右边一家油盐店的吴老爹,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了”只是强调他离开得久。B.“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放弃油盐店”理解错误,原文“不过,吴老爹我对不住你,我没有好处给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业丢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吴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是少主人败了家业,老人没有去处,所以吴老爹离开了油盐店。C.“但吴老爹的话总是那么几句,少主人就不再听了”理解错误,少主人不务正业,整日在外赌博,即使被吴老爹批评,也不再听了,甚至训斥他。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心灵带来变化的本质”于文无据。少主人的变化原因文中只是提及嫌生意不好做,以及游手好闲,好赌博;没有提及社会原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首先是正面描写:“好久没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来了。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因为少主人完全变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颏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句中对少主人形象的刻画,进行正面描写。“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颏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等语句描写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态等,表现他的落魄。其次是侧面描写。“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从吴老爹的“惊异”“没有梦想到”等侧面表现少主人的落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台静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书写乡村悲惨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本文体现这一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时代景象,以批判现实的眼光观照黑暗的社会。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那时社会不安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没有美好的未来,即使如吴老爹这样的本分、勤劳、善良、对未来有规划,怀揣美好希望等,也是没有出路,希望完全破碎,可见社会的黑暗和无望了。 其次,“乡间的”悲惨的人物命运表现在人物命运上。无论是少主人一家,还是吴老爹,命运都很悲惨,少主人败完家业过着悲惨的日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终要回娘家、吴老爹辛苦一辈子但不得不在老年离开羊镇等,每一个人物都要面对更困难的未来,悲剧氛围笼罩整部小说。第三,“泥土气息”体现在人物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比如少主人说的“老晕了”“俺老子”等;还表现在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乡村等,设定在底层人民生活的环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节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材料二: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谏者勿振A以威B毋格C其言D博E采F其辞G乃择H可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闲居;有时也指闲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在一起玩耍。B.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用法不同。C.妇寺,指皇宫中的妇人和宦官,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乃妇寺干政之所致”中的“妇寺”含义相同。D.或,泛指人和物,与苏洵《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或”含义基本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鲁国国君的时候,告诫伯禽一定要虚心纳谏,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了。B.柳宗元批评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论,认为臣子应该判断君王的话是否得当,不能不顾君王言论的正误,一味地严格遵从。C.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桐叶封弟的经过,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叙述得更为简洁,包含的主观态度也更明显,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D.与材料一中对周公旦劝谏成王的行为持赞同态度不同,材料二主张臣子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君王,使君王符合“中庸”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2)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14.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赞扬周公“可谓善说矣”,柳宗元却不这样认为,他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了论证,请找出辩证的两个方面。【答案】10.BDG11.D12.A13.(1)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2)而且同为一家人的父子,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何况名分上有君臣之别的人啊!14.(1)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明(不要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2)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不能促成这个玩笑,不能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对于进谏的人,不要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抗拒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意见,然后从中选择值得采纳的。“以威”作“振”的状语,后置,在“以威”后应断开,故在B处断句;“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对举,“其言”后应该断开,故在D处断句;“其辞”作“博采”的宾语,“其辞”后应断开,故在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又巩固了王室的根本。/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C.正确。句意:成王用梧桐叶跟妇人和宦官开玩笑。/这是妇人和宦官干政所致。D.错误。泛指人和物,有的。/或者,也许。句意:有的史书说。/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综合归纳、分析判断的能力。A.“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了”错误,结合原文“伯禽再拜受命而辞”可知,应该是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封”,被封赏;“言于王”,状语后置,向成王说;“成”,促成。(2)“且”,而且;“自克”,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号”,名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观点态度及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可知,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明(不要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结合原文“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可知,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不能促成这个玩笑,不能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 参考译文:材料一: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诫说:“你知道做人主的道理吗?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恭敬地对待下属,听从有德行的人的正言劝诫,必须大开毫不隐讳地进谏的大门,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使下属感到有所凭仗。对于进谏的人,不要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抗拒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意见,然后从中选择值得采纳的。作为人主,如果只懂文治而无武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威慑臣民;如果只有武功而不懂文治,臣民就会害怕而不亲近你。文治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威信和德政建立以后,臣民就会亲近你和服从你,正派高尚的人就会顺利升迁上来,奸猾谄媚的人就会贬逐在下,劝谏人主的人就能得到举荐,忠直诚信的人也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唐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圭信符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来封赠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完全是我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宣扬它。”于是,成王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称得上是善于进言的人了,他一说就使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既表明了爱弟的心意,又巩固了王室的根本。材料二: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用梧桐叶跟年幼的弟弟(唐叔虞)开玩笑,说:“用它封赠你。”周公进来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我认为事情不会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竟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年幼的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一定得要遵从并办成这件事吗?假设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用梧桐叶跟妇人和宦官开玩笑,周公也会提出来照办吗?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多次改变也不算是缺点;关键在于是不是恰当,(如果恰当)就不能使它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铸成过错啊。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于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会去逢迎他的过失为他巧言辩解。又不应该管束成王太严,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对他像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而且同为一家人的父子,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何况名分上有君臣之别的人啊! 这只是庸俗识短的人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法不能相信。有的史书说:封唐叔的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16.“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陶诗中的“桃李”是实写,指屋前种植的桃树和李树,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②刘诗中的“桃李”运用虚写,比喻科举中第的举子,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错误,结合“指示青云借羽翰”可知,应该是赞扬王侍郎愿意青睐晚辈,借自己的翅膀以帮助举子青云直上。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情感的能力。 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知,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桃李”是对院中桃树梨树的实写,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结合“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可知,一日内榜上有名的学子扬名天下,而这满城的得意门生皆有王起之功。“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里指新榜进士。运用虚写,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纷繁美丽的景象正是为了衬托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人”。(3)我们常说“山不转水转”,意思是山是安稳不动的,而水是灵动多变的,山终究无法阻挡水的流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东风夜放花千树④.灯火阑珊处⑤.青山遮不住⑥.毕竟东流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臾”“博”“阑”“珊”“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学者认为《悯农》(锄禾日当午)的作者不是李绅而是聂夷中,并举出如下埋由:一、宋刻本《全芳备祖》将该诗收在聂夷中的名下;二、聂夷中出身贫寒,及第后仅做过县尉小吏,能体察民间疾苦;三、《全唐诗》所收的聂夷中诗,有四分之一是描写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象的。事实上,从唐迄清,几乎是①,将此诗作者指为李绅。再加上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李绅对此诗拥有著作权②。即使从个人经历上说,也不能肯定聂夷中而否定李绅。试问,与白居易等人过从甚密,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白居易可以写出《卖炭翁》之类同情百姓的诗篇来,李绅就写不出“粒粒皆辛苦”吗?接受儒学民本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对人间苦难耳闻目睹,拥有③之心,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情怀。因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结合语段内容,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简要概括得出“《悯农》的作者是李绅”这一判断的依据,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20.请针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及与其相关的批驳,在括号内补出一个结论性语句。要求使用否定句式,不超过40个字。【答案】18.①众口一词②毋庸置疑③悲天悯人19.①根据已有观点②分析原始证据③借助逻辑分析20.不能根据作者生平遭际与某题材的诗歌所占比例来判定一首诗歌的作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从唐迄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悯农》的作者是李绅,可用成语“众口一词”。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第二空,语境是说,经过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李绅对《悯农》拥有著作权的理由是充分的,无需怀疑。可用成语“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第三空,语境是说接受儒学民本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对苦难百姓的态度,可用“悲天悯人”。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引申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依据“从唐迄清,几乎是……”可概括为:依据已有观点。依据“再加上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可概括为:分析原始证据。依据“试问……白居易可以写出《卖炭翁》之类同情百姓的诗篇来,李绅就写不出‘粒粒皆辛苦’吗?……”可概括为:采用逻辑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观点及选用句式的能力。文段中以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题材来证明《悯农》是聂夷中所作,使用否定形式辩驳,即以否定这种证明方法作答即可。可以采用“不能”“不足以”等词,或内容上表明否定观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矿物颜料制作技艺在我国古已有之,比如古文献记载了朱砂的探寻、挑选、提取的方法,并区别药用和艺用。(甲)石色的制作需经过选矿、分类、粉碎、研磨、漂洗、沉淀、分色……等工序,其核心可概括为“淘澄飞跌”。需要先将矿石敲碎,用水淘洗去除杂质,乳钵研细,①,飞去上浮的淡色,摇荡留下重色。(乙)根据漂洗和研磨程度的不同,可划分出多个色阶。如朱砂可制出头朱、二朱、三朱和朱磦,②,颜色最深,而朱磦细腻却色浅。(丙)天然矿石经粉碎、研磨后,仍以一种细微的颗粒状呈现,颗粒越大,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力越强,色相越稳定。大颗粒颜料具有耐光性强、不透明且质感粗糙等特点;③,耐光性较弱、透明度较高、表面细腻而富有流动感。(丁)这些颜料颗粒与胶调和后附着于壁面之上,如同无数跃动的音符,在相互碰撞中奏出美妙的色彩旋律。21.下列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的省略号使用不当,与后面的“等”字在表意上重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应该删掉省略号。B.乙处有两处语病,一是“漂洗”“研磨”语序不当,二是“可划分出”前缺少主语“同种矿石颜色”。C.丙处应该删掉,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上与后面的耐光性、透明度重复,二是与上下文衔接不紧密。D.丁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音符比喻颜料颗粒,形象地阐释了颜料颗粒的重要作用和神奇效果。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再兑水澄清②头朱颗粒最粗③细颗粒则反之【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修辞、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丙处不需要删去。后面具体介绍了大颗粒颜料和细颗粒颜料的特点,是对此句话的具体说明,与后面的耐光性、透明度并不重复,衔接紧密。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说研细之后的做法,根据“飞去上浮的淡色,摇荡留下重色”可知,需要用水澄清,可填“再兑水澄清”; ②前面说“朱砂可制出头朱、二朱、三朱和朱磦”,而“朱磦细腻却色浅”,可知,头朱颗粒粗,颜色深,再结合“颜色最深”的句式,可填“头朱颗粒最粗”③此处与上句大颗粒颜料的特点相反,故填“细颗粒则反之”。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代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关于“生”与“熟”的艺术见解,也能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把握“生熟”,开创新境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是汤临初先“生”对学术过程达艺术之境的精妙描述。从书法扩展至绘画,齐白石大师用自己艺术的践行之道深刻的阐释了““生”“熟””间的巧妙关系。齐白石细致入微的观察、摹写绘画中的“生”物形象,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领悟出精进自己的技术和认知,达到先“生”而后“熟”的境界,娴“熟”地掌握这番风格与记忆。但他决不停滞于此,晚年的他曾“五易画风”,告诫学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以不断的创新,开拓了绘画的新道路、新境界,如毕加索般放下比此前所“精“熟”的固守的习惯风格,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先“熟”而后“生”的境界,返璞归真,亦或是开辟前进。而庸人往往“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将“熟”看作唯一的终点,将“生”看作唯一的起点,而无法辨析出其中相互转换、共同推向前进的意蕴。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述的“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无线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是由“熟”到“生”,再由“生”到“熟”,原来“熟”悉的环境化为陌“生”,是心境的成“熟”与开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南唐李后主由沉迷享乐醉倒在温柔乡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透彻醒悟;是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千载不相违”的清醒自觉。而在倾尽所有,寻寻觅觅之后,陌“生”也融入了“熟”悉,是开辟的另一新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中,是孔子辗转流离,漂泊数年的彷徨的心落入汗青古籍的平静;是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由求死中寻到精神原乡的身影。 大国泱泱,大潮滂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更是在““生”“熟”间转换、开拓前进的征程。新中国从近代受人凌辱的泥淖历史中重获新“生”,面对百业待兴的近况,一步一个脚印,让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进步。而当“复兴号”列车驶向新时代,“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科技领域由“生”到“熟”,由弱到强,再到引领世界。但科技国力的强大不是终点,中国将伟大的眼光同样看向了贫困偏远的乡村。由“熟”到“生”,切实关注每个中国人的幸福与“生”活。今日的中国,五岳依旧向上,江河依旧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不断开辟新境。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把握““生”“熟”之道,在转换中提升认知境界,精熟创新技艺。愿我们的青春的画卷上肆意挥毫,绘就祖国江山的美好蓝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汽临初关于学书的阐述。他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熟”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练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因此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也是大巧若拙,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洗净雕饰后的自然本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从写作的提示来看,这段话不仅是书法艺术领域,我们要辩证看待书画等艺术领域的“生”与“熟”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我们都既要懂得和运用二者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既“熟能生巧”,又能“常用常新”。写作本题可以就事论事,就书法本身的“生”与“熟”谈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拓展开去,谈其他领域的二者关系。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观点:生巧需先熟。主体可以安排成层进式:可以先理解什么是熟能生巧;接下来分析,举一些熟能生巧的例子,比如“卖油翁”等;再分析为什么“熟”能够生“巧”;最后分析,“熟”就是“勤”,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结尾,强调观点,照应开篇。立意:1.熟能生巧,重勤于练习。2.熟至而新生。 3.生之门,熟之道。4.生熟相济,勉力前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