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8456

大小:50.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近60%,乡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经历1949年到1978年的复苏期、1978年到2017 年的建设期,具备了开启文化振兴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摘编自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材料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以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材料三: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干部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1.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B.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乡村文化严重贬值。C.解放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D.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B.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C.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B.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们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其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C. 江苏省连云港市专门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D.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5.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先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的观点,然后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燎原”作用,“聚合”作用。5.①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②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③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错,“因此”强加因果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与“乡村文化日渐衰落”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曲解文意,“是从1840年开始的”错。原文说的是“可以追溯到近代”。C.“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错。文中“要注意有文化特色”是指传统文化特色,不是“融入现代文化气息”。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曲解文意,原文是“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由材料二开头第一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推行乡村记忆工程”。C.强调的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问题,而非“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故C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梳理材料三的内容,由材料的出处《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可知,材料三应该是阐述新乡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材料三共四段文字,第一段“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先说乡贤的意义,再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这一观点。第二段“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第三段“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段“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这是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综上可知,材料三采用的是总分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可可知,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由材料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可知,应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由材料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可知,应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 由材料三“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可知,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薄奠(节选)郁达夫五月中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道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B.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悲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D.“我”听了车夫的-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7.下列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8.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答案】6.B7.C8.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洋车的存在衬托着车夫生存的艰辛。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洋车代表着车夫的希望与梦想。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9.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 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艰辛;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可以分析出洋车寄托着车夫美好的追求,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最后,“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根据车夫妻子的话,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因此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 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节选自《明史·本纪九》)材料二: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者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曰A民饥B无食C当D如拯溺E救焚F即命G就便H分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B.本,文中指根本,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字意思相同。C.顾,在文中的意思是不过、只是,与《行路难》中“拔剑四顾心茫然”的“顾”字意思不同。D.不虞,文中指意料不到,与成语“不虞之誉”的“不虞”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明宣宗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喜欢,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答案】10.ACF11.B12.D13.(1)过了几个月,就下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2)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贪图安逸温饱,而自暴自弃。14.①整顿官风,祛除贪腐;②让百姓休养生息;③君主作风务实(能接纳谏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上曰”,皇上说,“曰”后断开,A处断开;“民饥无食”,句意完整,“食”是“无”的宾语,C处断开;“当如拯溺救焚”,动宾结构,句意完整,“拯溺救焚”作“如”的宾语,后面断开,F处断开。故在AC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本”,根本。/考察,探究。句意: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或者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C.正确。“顾”,不过、只是。/看。句意:不过担心祸乱产生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D.正确。句意:不过担心祸乱产生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明宣宗对此表示喜欢”错误,原文为“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意思是“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可见不是喜欢,是厌烦。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阅”,经过;“代”,取代;“寻”,不久。(2)“稔”,丰收;“虞”,担忧;“训”,教育;“安”,贪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上谕朝臣:‘贪浊奈何?’”“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可知,整顿官风,祛除贪腐;②由原文“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可知,让百姓休养生息;③由原文“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可知,君主作风务实(能接纳谏言)。参考译文:文本一:(有人)称赞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非常称职,政事太平,粮仓丰盈,百姓和乐。大抵是明朝建立到这一朝经过了六十年,百姓的安然美好的气象渐渐地呈现,蒸蒸日上有太平盛世的景象了。文本二: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耕田的典礼,天子率群臣亲自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可贵的是有务实的决心罢了。不这样,三推五推,对事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的籍田制是符合礼制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三年六月,皇上宣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杨荣说:“那个时候,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御史奉命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下属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是这样好的人选!”过了几个月,就下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也是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死后朝代的衰颓流转,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颂),你们要好好地努力啊!”又把老年人召进来明确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贪图安逸温饱,而自暴自弃。”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溥并明确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忧虑。所幸当下百姓稍微安康,不过担心祸乱产生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爱卿要好好地辅佐我啊。”杨溥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失,就是最好的报答。”杨溥再次叩头答谢说:“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16.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答案】15.C16.①运用了想象或虚写的手法。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两岸枫叶纷纷飘落,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秋风萧瑟枫叶飘落的寂寥、凄清的环境烘托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惆怅。③选取意象“枫叶”,枫叶呼应“秋月”的时节特征,诗人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由古及今”错,诗句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由眼前的“晚泊”到明朝的远行,借助想象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 ②尾联写景,属于以景结情,满天枫叶飘落纷纷,诗人以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③“枫叶落纷纷”中的“枫叶”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呼应了上文“秋月”的意象,“秋月”代表怀人。而像“谢将军”和袁宏那样的知音可遇不可求,一个“空”字写出世无知音的寂寞;因而诗人只能在纷纷飘落的枫叶中寂然离去,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指代贤才,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2)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分析燕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都被称为“锦城”“锦官城”,这两种别称在唐宋诗词里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始速祸焉⑤.锦城虽云乐⑥.不如早还家(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衿”“荆”“卿”“焉”“锦”。三、语官文宇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点名,还是要在教室里才有感觉”……久别重逢之后,高校校园里这些开学季暖心的横幅刷屏了。其实,标语本就是为了有效表达初衷,只是很多时候,校园标语因循守旧,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心中的共鸣。于是,近几年一些高校努力改变传统标语刻板的形象,尝试以更加灵动、更具创意的方式实现贴近学生的表达。同样一个意思,“热烈欢迎学生返校”会被忽视,而“新学期拍了拍你并说‘你回来啦’”则因戳中内心温暖而吸引眼球。从传播效果上说,后者让人①,显然更胜一筹。不要以为这一变化②,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其实,在大学中,一代有一代的境况,一代也有一代的特色表达。放手让学生去表达出新,反而会使校园文化的传承更有活力。比如,近几年,在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上,无论是学生们举办的樱花诗歌邀请赛,还是他们身着汉服,于樱花树下体验“一樽酒,一弯月,一衣飞花”的迷人风光,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的再挖掘和再创造。比起一板一眼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校园文化传承明显更为深入,更加动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学生们举办樱花诗歌邀请赛,学生们身着汉服于樱花树下体验迷人风光,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的再挖掘和再创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①耳目一新②无足轻重19.①原文用“无论……还是……都……”的条件关系的句式,强化了在“樱花节”上所举行的类似活动都是一种再挖掘和再创造。②引用古诗词,使表达更具有意蕴和文学色彩,吸引读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对比校园标语的表达形式,强调后者给人新颖的感觉,可用“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第二空,语境强调对校园标语变化的重视,用于否定句,可用“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与改句的区别在于:表达形式上,原文“无论……还是……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再挖掘和再创造”用了“无论……还是……都……”条件关系的句式,突出强调了条件的结果,即“都是一种再挖掘和再创造”;改句用一种陈述语气表达,没有强调语意,效果一般。表达效果上,原句“一樽酒,一弯月,一衣飞花”引用古诗词,使“迷人风光”更具形象感,增加了语言的文学韵味,表现力更强;改句直接陈述“迷人风光”,缺少形象化表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批评的活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跟帖、论坛微博,或长篇大论,①,甚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对大事小情发表意见,表明态度。这其中②,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在网上并不少见。其实,从来真正的批评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批评需要批评者超过一己之利。今天的利益主体趋于多元,批评的多样有时就是利益多样的直接呈现。菜价高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劳动力价格上升了,劳动者欢迎,用人单位却为成本增加苦恼。很多现象往往表现为利益博弈,③,不用理性的眼光作一番打量,那么往往会被私欲蒙蔽,无法实现共赢共享。 20.下列句子中的“特别”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特别”,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李佳同学,你要求老师特别对待你,这对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B.上课的时候,老师特别爱点李明同学来回答问题。C.当代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创新科技。D.散会的时候,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技术上的问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或三言两语;②也出现了大量非理性批评;③如果不肯跳出私利22.其实,真正的批评从来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批评需要批评者超越一己之利。【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特别”是“尤其”之意。A.比一般,与众不同;B.格外;C.尤其;D.特地,特意。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与“或长篇大论”形成选择复句,用“或”衔接,下文“甚至一句话、一个词”,可见此处说篇幅上很短,应填:或三言两语。第二空,下文“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举例说明的是非理性批评,应填:也出现了大量非理性批评。第三空,前文说理性批评需要“批评者超越一己之利”,后文“不用……”也是从反面论述,“那么……”是假设的结果,此处应填:如果不肯跳出私利。【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处语病: 一是“从来真正的批评”语序不当,改为“真正的批评从来”;二是“超过一己之利”搭配不当,改为“超越一己之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的旷达乐观。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诗意地生活庄周梦蝶,逍遥物外,遨游无形物我之间,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陶潜弃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于东篱之外,以隐居的生活,构建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这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苏子被贬,而能以豁达之胸襟,或把酒问青天,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写下传世之文章,他的生活更是诗意的。古人以自身为典范,向我们展示了诗意的生活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诗意的生活,如何诗意地生活呢?曾经被网络热传照片上的一个小女孩打动,她是湖北一年级学生,7岁的柯恩雅。疫情期间,她跟着复工后的父母忙碌、奔波却不忘记学业。当我们迷失在眼前的慌乱、无助、卑微、苦痛时,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笃定的眼神征服了我。我相信,她的心中满满的装着诗和远方。是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豆浆,当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尝时,其味道也并不始终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生活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至上,甚至脱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观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之间流离失所,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知疲倦地汲汲于名利,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有一种人能把“诗和远方”放在“苟且”之前,饿着肚子去写诗为文,衣衫褴褛地奔向远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杜工部住着漏雨的茅草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还诗兴大发,心忧天下;曹雪芹衣食无着,“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仍著述不止,砥砺前行,给世人留下伟大的《红楼梦》;诗人食指的名作《相信未来》,就是写在他生活极度困顿窘迫之时。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他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土。《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李白虽然仕途坎坷,却有着一种天生傲气与才气。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给自己的离京之路铺平了心灵的道路,他徜徉于山水之间,用那绣口吐出了半个盛唐,留下了无数惊世之诗篇,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虽无锦绣朝服加身,他的生活却充满了诗意。去诗意地生活,我们要的不是外物的丰厚,而全在乎心灵的状态。同样是仕途失意,有人跌足长叹,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样在失意后进取,在诗意中成就自我。诗意地生活,是一种超脱,是看尽人世沧桑后灵魂的升华。生活起初只是一杯淡淡的水酒,我们用一生来细细地酿造,年岁愈久,酒愈香醇。在生命的最后,将这杯陈年的佳酿一饮而尽,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亦快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所给的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地生活”。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这道作文题,正是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自己是怎样“诗意地生活”的,或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有同学会说,我们是苦读书,有什么诗意可言呢?这话既对,又不对。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人民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战争又是残酷的,但白洋淀的人民积极保家卫国,人人奋发向上,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荷花淀》描写的不就是当时白洋淀人民诗意地生活的故事吗?史铁生坐着轮椅在地坛里度过了许多苦闷的日子,但他最后亦在地坛里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从此振奋起来,开始写作,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样自强不息地生活,不就是诗意地在生活吗?对于我们的生活,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是另一片天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我们可以让思维进入时间隧道,穿越历史的风云,与古人对话;可以让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认真思考,可投身实践,与现实对话;可以让想象插上翅膀,进入理想王国,与未来对话.这不就是诗意地生活吗?跌倒了,再爬起来,笑着继续前进,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遭受苦难,用苦难浇灌理想之花,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打开思路后,构思作文时,就要注意题目对文体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均可。【立意】(1)欣赏俗事生活中的朴素与琐屑就是诗意地生活;(2)用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的人,生活还他一份诗意;(3)用达观的态度看生活就是一种诗意地生活。【素材】(1)何为“诗意”?是人思想内在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因为境由心生,生活的诗意,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于个人的审美取向。如何“诗意地生活”?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学会欣赏他人,从欣赏中获取精神的营养和食粮,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内在和外部的和谐;学会欣赏生活,感受生活的平静和工作的激情。欣赏美,就要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欣赏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种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通透、轻松与自在;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在雨天深巷有个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伞消失在巷口的背影,都是生活馈赠的诗意。(2)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足球比赛后,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流过脸颊,打湿衣襟,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3)我的舅祖父因少时家贫,没有人愿嫁入他家受苦,如今年迈七十,孑然一身,守着间土屋,种两亩薄田。很多人都觉得他这一辈子实在凄惨了,甚至有些亲戚也对他心怀恻隐之心。其实他这一辈子都是诗意地生活着的。一介山村野老,唯书与酒是不离身的。经常把自己锁在土屋里吟诗作对挥毫泼墨。逢着村里的红白喜事,舅祖父都去帮忙作些对子,赚些酒钱。自己还在门前挖了个几尺大的池子,养些莲藕和几条鱼。夏夜,搬张竹床睡在地坪里,感受那夹杂着稻香的风,观望莲叶茎杆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听着池鱼悠然地吐泡。此情此景,诗意盎然,颇有梅妻鹤子之遗风。他还种了些菜,一个人自然是吃不完的,又舍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于是经常提些自种蔬果到亲戚家去走走,往往还会有顿饭吃。他总是那么安贫乐道,诗意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