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09521

大小:47.7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杨家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材料二: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1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材料三: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C.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让作者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3.结合材料内容,下面例子不符合“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B.“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经验发源的。”-毛泽东C.“我手写我心。”-胡适D.“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沈语冰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5.三则材料都说“修辞立其诚”,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C2.A3.D4.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5.①材料一侧重从解释概念出发论证“修辞立其诚”即做到三个一致。②材料二侧重从文字的担当性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需要作者要讲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③材料三从面对读者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体现在写作应从实际出发,对所写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和取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担当多少”错,纳博科夫的论述是围绕文字的担当性从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故选C。【2题详解】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强调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只是必要条件。C.“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错,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是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颠倒了前后两者的关系,材料三“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可见应是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再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三个一致”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D.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第二段,分为两层,前一层“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先分析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后一层“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文坛就会乱象丛生”论述只讲真话的危害;第三段,“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4材料一首先对“修辞立其诚”进行概念阐释,“‘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接着阐述“立其诚”的三个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然后分别论述。可见材料一侧重从解释概念出发论证“修辞立其诚”即做到三个一致;材料二第一段即阐述“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最重要的一点“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倒数第二段总结“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可见材料二侧重从文字的担当性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需要作者要讲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材料三最后一段指出“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可见材料三从面对读者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体现在写作应从实际出发,对所写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和取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马阿来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5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6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文本二: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6.C7.A8.①

7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属于无中生有。文章重点写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并未对名马进行批判。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见,作者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这与作者心目中的马大相径庭,此时的作者对山地马是失望的。由“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可见此时的山地马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我与山地马是亲近的。由“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可以看出,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作者是认同和接受它的。

8由“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视角的能力。文本二中写道“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首先,从“藏族人视角”看,文中写道“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可见,在藏族人看来,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当然,这种认识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密切相关。其次,从“知识分子视角”看,文中写道“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最后,从“人类视角”看,文中写道“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可见: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亳、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二月癸巳

9,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师璠征讨张文表,相持已经很久,但最终还是打败了他,夺取了潭州,抓住了张文表。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撒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10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2)今妖孽既殄,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14.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答案】10.D11.A12.B13.(1)(可是)我们依仗的,北面有荆州,是和我们唇齿相依、关系密切的。如今高超束手投降,朗州势必不能保全。(2)如今奸人已经消灭,这正是对你们有大造化的时机,为什么反而抵抗朝廷的军队,自取灭亡,严重干扰百姓?14.①会兵襄阳,帮助(武平幼主)周保权平定张文表。②朝廷跟周保权借道,收复了荆南。③大军进兵周保权的朗州,占领岳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杨师璠征讨张文表,军队渐渐战败,相持已经很久了,文表出战,杨师璠打败了他,于是夺取潭州,抓住了张文表。“既久”是“相持”的时间,联系紧密不应断开,排除BC。“文表出战”主谓结构完整,应在其前后断开;“师璠”是后句“大败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官居六部之长”错,中使并不是个固定官职,通常是指宦官,而宦官不居官,故不存在“官居六部之长”的定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

11“在禀明赵璲后”错,根据原文“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可见,属于先斩后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所恃”,依仗的;“唇齿”,关系密切;“束手”,捆住双手,意思是投降。(2)“殄”,灭亡;“距”,抗拒;“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这里指灭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可见,要梳理其统一中国的过程。文章第一段写“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毫、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遂取潭州执文表”,可见,首先是会兵襄阳,平定张文表。“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可见,接着又借道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可见,随后进兵朗州,攻取岳州。参考译文: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任侍中的慕容延钊担任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担任都监,派出十一名使者带领安、复、郢、陈、澶、孟、宋、亳、颍、光等州军队会集襄阳,来讨伐张文表。杨师璠征讨张文表,军队渐渐战败。相持已经很久,文表出战,师璠打败他,于是夺取潭州,抓住了张文表。当初,张文表听说朝廷军队来讨伐,暗中向赵璲投降。赵璲独自带着诏书晓谕张文表,得到张文表的归顺,很高兴,就派使者安慰他。师璠军队入城后,纵火抢掠,赵璲也相继到来。第二天,在延昭门宴享将吏。指挥使高超跟大家说:“看中使的意思,一定保全张文表。如果文表回到京城,(一定会)谋害朗州,我们没有能逃脱的!”于是在市口斩杀了张文表。等到宴会结束,赵璲召见张文表。高超曰:“张文表再次谋乱,已经斩杀了。”赵璲叹息良久。杨师璠在三年十月出兵,四年正月,张文表就被擒拿,这其间一定有相持阶段,可是史记和杂记都没有记载。

12二月癸巳日,朝廷军队趁着借道的机会,收复了荆南,更是派兵日夜行军奔赴朗州。周保权害怕了,召集观察判官李观象商量。李观象说:“凡是请求支援的,都是为了诛杀张文表。现在张文表已经被杀掉了,可是朝廷军队不回去,一定是要把湘湖之地都打下来。可是我们依仗的,北面有荆州,是和我们唇齿相依的。如今高超束手投降,朗州势必不能保全。不如戴好幅巾归顺朝廷,侥幸不失富贵。”周保权将要按他说的做,指挥使张从富等认为不可以,于是一起谋划据险坚守的计策。慕容延钊派丁德裕先去安抚周保权。丁德裕至朗州,张从富等不让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打,退军必须有朝廷旨意。慕容延钊禀告给皇上。皇上派使者告知周保权和将校说:“你们本来请求军队救援,所以才派大军前去,来拯救你们的灾难。如今奸人已经消灭,这正是对你们有大造化的时机,为什么反而抵抗朝廷的军队,自取灭亡,严重干扰百姓?”周保权被手下辖制,执迷不悟,于是大军进军讨伐。慕容延钊派遣战船都监武怀节等人分兵赶往岳州,在三江口大败贼军,获船七百多艘,斩首四千多级,于是攻占了岳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致酒行【唐】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①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②,谁念幽寒坐呜呃。③【注释】①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②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③呜呃:悲叹。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分写自己客中饮酒和主人奉觞祝酒,呼应题目,同时“零落栖迟”写出了自己飘零流落、滞留异乡的境遇。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C.“吾闻”句中的“吾闻”二字可以删去,对诗的内容意蕴没有影响,但对诗的节奏及诗人神情口吻有明显的影响。D.“空将”句中的“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

1316.下列对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是劝酒歌,既劝朋友,又劝自己,在诗中诗人举出各种理由,强调痛饮尽欢。B.首句诗人以“黄河之水”起兴,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永恒衬托生命渺小。C.诗中多用夸张手法,屡用数字“十千”、“千金裘”等来表达诗情:,给人空浮之感。D.诗中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节奏疾徐变化,具有参差错落的表达效果。17.借酒抒情,是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共同的特色,但二者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C17.(示例)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舒展抱负的心情。李白在情感的大变化中,主要抒发的是对有才者贬抑的愤激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的垂青。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折磨但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故选D。【16题详解】本诗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给人空浮之感”错误。《将进酒》诗多用夸张手法,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十千”、“千金裘”等表达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幽寒坐呜呃”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14《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思索,诘问初见月亮的人类和月照人间的起点。(3)《大学》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答案】①.陈王昔时宴平乐②.斗酒十千恣欢谑③.江畔何人初见月④.江月何年初照人⑤.致知在格物⑥.物格而后知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宴、恣、谑、畔、致、格、至。三、语言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8分)19.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请根据第(1)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写出第(2)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1)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大前提:经济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经济理论。小前提: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结论: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2)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前提: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②.

15小前提: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③.结论: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段论推理。作答时要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即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来了解什么是三段论推理。并根据示例(1),明确三段论推理包含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作答时要注意根据第(1)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写出第(2)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2)“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它的大前提应该是后半句“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这部连续剧既然不是优秀作品,那么它的小前提就是“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结论即为“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于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祭文。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字里行间,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铮铮铁骨。由此可见,②,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②书法之骨气21.《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22.①比喻,以“挂甲、排突、硬弩、铁柱”来比喻颜体字形坚韧厚重、方正端庄的特点,将抽象的颜真卿书法的风格具体化。②拟人,“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赋予了颜真卿字体以人的神态,表现了颜真卿字体方正端庄、正气威严、字字凛然、稳健厚重而不可侵犯的特点。【解析】

16【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此处应是指某位书法家对书法的观点,根据后文可知是柳公权,其核心观点为“心正则笔正”。相对“洋洋洒洒”,“心正则笔正”则显得“言简意赅”。故可填: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②此处为总结句,应该和首段提出的话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呼应,且结合前后文可知,谈的还是书法的“骨气”,故可填“书法之骨气”。【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先找出短句中的主干句:《祭侄文稿》是祭文。然后把其他修饰成分加上相关主谓语变成短句。如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改为“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改为“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最后整合以上句子,适当增删词语,使之连贯、通畅,得出答案:《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7鲁迅《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每一滴水都应融入海洋滚滚河流中,我是滴水。渺小吗?也许我决定着一株植物的命运。大千世界里,我是一朵花。卑微吗?也许我改变了一片土地的荒芜。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心怀他人。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所以青年人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振兴国家。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如果你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段道路;如果你是一把斧头,就应开辟一片坦途;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能力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工说:“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职业的高度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邮路,才有了张艺谋推掉高颉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所以,树立职业责任感是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石。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二坪村的责任,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化的光芒在这里灿烂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它是树立责任感的保障。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每个人树立国家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

18《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反观当今,责任意识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范美忠一跑留下骂名,有的专家们偏爱“孔方兄”,有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有些媒体渲染浮夸成通病。因此,树立责任意识,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影响,相信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为之付出行动,播微爱与善良。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最好的办法是将它融入海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前半部分是三句名言,第一句是曾子的名言,主要讲志向与责任的问题;第二句是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句子,表达愿意牺牲自我,为他人谋福利的理想;第三句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表达自己与他人都是有关联的。材料的后半部分阐述何谓“我在”。材料都在强调责任与参与意识。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名言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第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是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道为己任,这是人生作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第二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意思是我应该乐意牺牲我的一生和你的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第三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的“我”可以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会对所有人和事物有影响,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感情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那么网民们就应该心中有他人,眼中有世界,就应该具有为国甘于奉献、勇于担责的大境界。叙述材料强调了“我”与世界息息相关,本次材料中,可以抓住关键词“责任”和“担当”来立意。从写作任务来看,重点着眼于“我在”引发的联想,写作的对象是青年读者,也就是说要在历史的现场中,谈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的问题。

19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心怀他人”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的原因,然后从“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害处”“树立责任感的好处”三方面论证树立责任感应该从。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立意:1.青年要有所作为,担当历史使命。2.青年人应当抱负远大,勇担重任。3.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4.关爱他人,奉献社会。5.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6.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