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ID:83600026

大小:34.4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2-1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材料二: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也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作者批判的对象。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倾向于个人经验的书写。D. 我们通过阅读图像能更直观地了解、感受世界,但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因此在图像时代我们更需要亲近文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C.《伤逝》中,作者将破窗、方桌、败壁等意象呈现出来,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画面感,弥补了故事的线性发展存在的不足。D.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抓住了锤子和图像具有冲击力的特点,形象说明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他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B.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4.两则材料分别列举鲁迅的《药》和罗中立的《父亲》,请简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你的朋友不愿意看文学原著,而喜欢观看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或视频,请根据材料陈述理由,劝说他多读原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乡村教师刘慈欣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挪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背景上,火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半年前,他拿起一根扁担,和想从校舍取下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这是一场几乎波及整个银河系的星际大战,是银河系中碳基和硅基文明之间惨烈的生存竞争,但双方谁都没有料到战争会持续两万银河年!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以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严重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已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得到保护。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发射奇点炸弹!”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开始3C级文明测试。1号测试题未通过,2号测试题未通过……10号测试题未通过!“发射奇点炸弹!”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3C文明测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3C文明测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3C文明测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C文明测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3C文明测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在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起锄头铁锹,开始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大约每秒1至10比特。”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但,阁下,确实如此。”“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他们叫教师。”“教——师?”“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辉投进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指导孩子们学习物理知识,最终间接拯救了地球文明的故事,科幻意味足。B.小说开头写李老师的身体状况和过往经历,展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与卑微命运,为表现小说的悲剧主题作了铺垫。C.村民想从校舍取下椽子修老君庙,并打伤李老师,这既展现了他们的愚昧和迷信,也反衬出李老师的精神世界。D.小说的结尾写孩子们安葬了李老师,描写了朝阳下明亮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村景象,这预示着未来的生机与希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倾向,寄托了对乡村教师的同情与赞美。B.小说多处使用象征手法,意蕴丰富,如第三段“几点红色的小火星”象征着乡村孩子们内心对文明的渴望。C.小说中间部分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制造悬念,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D.小说善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如写李老师教牛顿三大定律,联邦舰队统帅大怒等细节都体现了人物形象。8.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进行叙事,请分析双线结构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9.请结合原文分析,小说后半部分写参议员与舰队统帅的对话有哪些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意思是本来,与庄子《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B.“鄙”的意思是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不同。C.“爵位”是指古代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劝”的意思是鼓励、劝勉,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有效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B.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C.墨子认为,官员和民众身份地位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效仿古代贤君通过公平竞争筛选出有能者和无能者。D.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2)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有木诗八首(其八)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似水”“冷如玉”两句,运用比喻表现了丹桂临风身影的澄澈和带霜枝丫的净洁。B.“独占”两句赞美了丹桂的风骨格调,也是诗人在自表心迹:贤者绝不肯和小人共处。C.结尾四句说丹桂虽胜过寻常木,但并非栋梁之材,提醒统治者使用这类人才时要慎重。D.全诗有新乐府诗歌特色,韵律优美,描写细致,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15.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请结合杨载之言谈谈你对这首咏物诗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与《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2)在《论语》中,曾子强调读书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肩负着艰巨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历史反复证明,对抗不仅,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谁也保护不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搞霸权霸凌,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共同创立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命运与共暴风骤雨于事无补同甘共苦B.休戚相关惊涛骇浪徒劳无功同甘共苦C.休戚相关暴风骤雨徒劳无功同舟共济D.命运与共惊涛骇浪于事无补同舟共济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让创立更加美好明天的人类共同发展!B.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让人类共同创立更加美好明天!C.我们就一定能在战胜挑战中获得进步,在应对危机中走向辉煌,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D.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19.下列选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C.这次军事行动,拔掉了陕北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①。他们认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②,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要空灵,更要有言外之意,才能拥有韵外之致的醇美。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横亘在造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③,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是就此而言的。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诗沉着、空灵、有言外之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人认为,人应做与自己年龄相符的事;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此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