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02575

大小:115.3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3-12-14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级高三毕业班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河南濮阳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其中一组墓穴中,男性骨架头南脚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据此可知()A.男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B.古天文学源自中原地区C.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D.自然力量受到先民崇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河南濮阳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这些来自于自然的图案描述和象征,说明文明早期,先民崇拜自然力量,D项正确;墓穴中有男性骨架,并不能证明当时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仅列举了河南出土的墓穴遗址,并不能证明古天文学源自中原地区,排除B项;墓穴中有蚌壳,但是不能说明当时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2.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以军屯为主的屯戍政策,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A.致力于西域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助力于丝绸之路的开辟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可知两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统治,并不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05年,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公元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吴降为妻子李氏撰写的墓志铭可见,吴降夫妻恩爱,情若鱼水,但吴降收入很低,以致到了食不果腹、典当衣物的地步,该墓志铭不仅是吴降进士及第的权威依据,对于研究唐代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吴降夫妇生活拮据,无法体现唐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虽然该墓志铭属于丧葬习俗的一部分,但其内容未涉及具体的丧葬习俗,排除C项;该墓志铭未提及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4.1138年,南宋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1267年,监察御史刘蔽上疏反对度宗的内降恩,认为帝王不能有私恩,提出:“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材料表明南宋()A.士大夫“共治”意识增强B.恪守祖宗之法成为惯例C.君主专制统治出现危机D.官僚政治运作体系缜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天下者中国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士大夫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在政治活动中合理规范的“共治”意识增强,A项正确;祖宗之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君主专制总趋势是逐渐加强,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涉及御史的劝谏活动,但不能直接反映官僚机制的运作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5.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产区,由于“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这(       )A.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适应了丝织业对原材料的需求C.造成了清代人口的大量减少D.反映了农业生产出现消退迹象【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清朝时期,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丝织业的原材料是生丝,并不是棉花,排除B项;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不会造成人口的大量减少,排除C项;这一时期棉花种植量增加是农业进步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6.近代中国钢铁进口量、值统计表。据此推知,当时中国()年代重量(吨)价值(海关两)18761965074926918772797190623518783271595862918794900813805691880522331546065A.民间设厂高潮出现B.列强加剧资本输出C.致力调整工业结构D.国防实力有所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6年至1880年,中国钢铁进口量和价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用来制造洋枪洋炮,近代钢铁进口量、值的增加正是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发展的体现,反映了国防实力有所上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设厂高潮,排除A项;中国进口钢铁与资本输出没有直接关系,并且列强加剧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当时中国致力于学习西方科技,而非调整工业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7.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这表明孙中山意在()A.构建近代民族国家B.揭露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获取列强对新政权的承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可知,孙中山的宣言书强调的是中华民国需要实现民族统一与国家统一,这是民族国家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揭露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列强是否承认新政权提出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8.北京长辛店作为我国北方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5月7日,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长辛店工会成立,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据此可知,长辛店工人运动()A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C.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1921年的中国。据本题材料“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长辛店工会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发起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成立了长辛店工会,这都是工人阶级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奋起抗争的表现,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有关工人运动的学说,B项正确;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到1921年,国民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的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9.1941年9月初,王震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D.推动中共苏区的经济好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屯垦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并结合所学,1940年以后,抗日根据地物质困难空前严重,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展开大生产运动,有利于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C项正确;结合所学“三三制原则”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排除B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0.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年8月”“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和平建国的主张,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庆谈判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排除B项;材料与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1962年,徐州市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为在“共产风”中被拆毁住房的移民解决住房45038间,划拨土地9601亩,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4191.70万元;此外,还规定在以生产队为基础核算单位的基础上,实施社员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私有,坚持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反映了()A.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B.农村中的“左倾”思想得到纠正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启动D.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据本题材料“徐州市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实施社员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私有,坚持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徐州政府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过度“共产风”的错误,不仅对农民予以一定的补偿,还允许一定私有制的存在,这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集体制模式,此时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这些举措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此时我国社会“左倾”思想仍然严峻,B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展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改革开放之后农民逐渐获得生产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5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A项正确;受国情影响,我国的农轻重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项;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东南沿海,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时间是在1999年,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0年5月,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统之上……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这表明()A.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B.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C.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的中国。根据“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可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而中国在2020年能够展现出这种强硬的态度主要是源于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B项正确;中国尚未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排除A项;材料展现的是中国的外交态度,并没有说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外交宗旨,排除CD项。故选B项。14.“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在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这样的语句,从历史角度出发来阐述治国理政,既充满生动性、具有说服力,又展现了他深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历史思维。这主要体现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A.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B.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C.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D.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习近平强调用历史思维指导实践,特别是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及科学方法论因为历史就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D项正确;材料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没有提到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体现历史的重要性,与民族精神传承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党的十四大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概括为“求同存异”。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尊重世界多样性”及“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的主张。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提倡“求同存异”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上外交主张均()A.体现国际竞争的多样化B.推动国际事务的自主化C.实现国际交往的单一化D.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可知,各国主权平等,且“求同存异”“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体现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即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且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决定,并未强调国际竞争,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国际事务的自主化的内容,而是强调国际事务“大家商量解决”,排除B项;“求同存异”体现了我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交往多样化,并非国际交往单一化,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赋役,整顿吏治”也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宋朝时期“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根据“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可知是得益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可知是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科举制的发展淡化了阶层门第观念,这些都有利于“富民”阶层的崛起。根据“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有助于推动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根据“‘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根据“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可知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根据“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可知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的了雇佣关系。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当时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思想也受到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使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思想的解放,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体育逐步传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目的,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1902年,《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掀起了近代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潮。翌年,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摘编自王勃然等《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材料二2023年9月23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这是一次亚洲多彩文明的对话。正如习主席在致辞中所说:“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和平、团结、包容,直指安全、发展、文明等事关亚洲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以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责无旁贷。——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答案】(1)特点:体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育课程不断发展;国人体育观念不断变迁,个人体育意识逐渐觉醒;注重体育立法工作,设立专业管理机构。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政府政策的支持;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意义: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促进民族觉醒,增强凝聚力;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民族体质,振兴中华;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体育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团结和包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和“倡导引进西方体育”可知,深受西方体育影响;据材料一“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可知,体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多种项目”可知,体育课程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可知国人的体育观念不断变迁,个人体育意识逐渐觉醒;据材料一“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可知,以立法加强推进;据材料一“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可知注重体育立法工作,体育管理日益专业化。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因素:据材料一“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据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可知是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可知,政府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可知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意义:据材料一“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可知,以体育强兵,救亡图存,体现了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从而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据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多种项目”可知,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体育运动的意义还可以从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生还可以从有利于塑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44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并通令实施。在地方则依据“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1956年,中央决定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任务完成后,调查组还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材料三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还提出要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呈现的特点。(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答案】(1)特点:顺应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多措并举,注重立法规范;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专制主义色彩浓厚。(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意义: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有利于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3)理解:要借鉴不同历史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政治智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的“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可知,顺应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根据材料一的“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并通令实施。”可知,多措并举,注重立法规范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的“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综合以上,可知清朝边疆治理呈现的特点。【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初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时空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再结合材料二的“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视。综合以上,可知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背景。第二小问意义。本小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二的“ 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民族发展角度看,这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时从人民角度看,这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再结合材料二的“任务完成后,调查组还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从文化角度看,这有利于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家政治上看,这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综合以上,可知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意义。【小问3详解】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的“中外一体”思想可知,这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根据材料一的“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可知,这要借鉴不同历史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政治智慧。根据材料二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可知,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三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知,这要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综合以上,可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具体地、科学地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问题,张涛光研究团队收集了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1800年的618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进行逐项评分,以每50年为一个计时单位,将每一计时单位的科学技术成果总分取对数,制作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曲线图(见图),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计时单位时间总分对数值。——摘编自张涛光《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该研究团队的成果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态势的认识,请提炼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认识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峰低潮相间、波浪形持续发展态势。 阐述:每个封建王朝前期,科技发展往往会出现高峰段。以北宋前期为例,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富投入到科技研究中。同时,政府注重文治,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社会文化素质整体有所提升,知识分子在总结传统中不断创新,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西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当然,根据曲线图,也会发现明代前期和中期科学技术都处于低潮,而末期却出现高潮。其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少劳动力已从农业分离到其他行业中,各行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科技在思想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大的发展,这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大总结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学著作。综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同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相联系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会影响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示例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提出认识,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高低起伏态势,可以就整体发展态势提炼认识,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峰低潮相间、波浪形持续发展态势。其次,展开阐释,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具体史实展开阐释,如总体趋势方面,每个封建王朝前期,科技发展往往会出现高峰段;具体史实方面尽量从多个史实出发进行阐述,如以宋初为例,结合所学宋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富投入到科技研究中,同时,政府注重文治,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社会文化素质整体有所提升,知识分子在总结传统中不断创新,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西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以明朝为例,根据曲线图,会发现明代前期和中期科学技术都处于低潮,而末期却出现高潮,结合所学明朝时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其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少劳动力已从农业分离到其他行业中,各行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科技在思想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大的发展,这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大总结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学著作。最后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同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相联系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会影响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