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

ID:8560220

大小:26.6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1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_第1页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_第2页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_第3页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_第4页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_第5页
资源描述:

《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薛毅: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2009-12-1016:38:24来自:DEREC农民作为他者    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引起文坛的极大关注,这篇小说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经典作品被广泛阅读、解释,乃至进入中学教材。而作者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对农民的阐释,也成为这篇小说的最权威的阐释:    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

2、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    作者用了六个“无”三个“不”做连接,把农民的所谓的“两面”性综合起来了。所谓善良而正直、务实等等品格,曾经是传统社会主义创造农民形象时所强调的,比如同是进城故事的《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以及《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拿着扁担进城的春妮。但在1980年代眼光看

3、来,这两个形象不真实也不深刻。陈奂生的形象由于加上了“无”和“不”后面的内容,才算是真实揭示出了农民的本质。高晓声最深刻的思想应该是看到了“他们”的弱点与专制的关系。与此相关的还有关于《李顺大造屋》及其阐释:他们的的确确是好人,但的的确确是“坏人的培养基”,因为李顺大们是“跟跟派”,是没有自己主张的、不会独立思考的、没有个性意识的一群人。1980年代似乎迫不及待需要陈奂生这样的形象。人们一下子从高晓声的写作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响,看到了“国民性”的主题,看到了新文化启蒙乃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未竞之伟业。如此,知识分子终于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咒语中

4、解放出来了,知识分子从农民形象的缺陷中重新肯定了自己。朱老忠、梁生宝等形象彻底从当代文化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掌握权力而邪恶无比的流氓形象如王秋赦等,是一些善良勤劳而饱受专制欺凌的女性与老人形象如胡玉音等。当然,知识分子也会想象纯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与农民形象,感叹“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但那只是田园牧歌,远不如历史中的农民形象那样真实、深刻。  所有的农民形象似乎都无法取代陈奂生这个形象。文学研究者李杨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一段材料:    陈奂生这个形象早在《漏斗户主》中已经亮相,并且在“上城”之后,又在高晓声的一系列

5、作品中多次作为主人公出现过。这个形象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与场合出现,总能使人感叹:“真是个农民!”我们谁都能意会到,“农民”在这里被说到,不仅仅是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一个阶级,而主要是指“保守”、“厚道”、“勤恳”、“吃苦耐劳”、“吝啬”、“容易满足”等品质组合起来的某一类形象。    让李杨感兴趣的是“真是个农民!”的感叹。李杨追问道:    为什么一见到“保守”、“厚道”、“勤恳”、“吃苦耐劳”、“吝啬”、“容易满足”,我们就会发出“真是个农民!”的感叹呢?换言之,关于农民的“保守”、“厚道”、“勤恳”、“吃苦耐劳”、“吝啬”、“容易满足”这一

6、类品质是农民本身的特点,还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作家的创造呢?(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也许,对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化而言,这个答案是非常简单的。这当然是知识分子创造的,当然也是农民的最真实的特点。当然,这种真实的农民形象表明,农民丧失了以前被赋予的革命性,而与封建、落后、愚昧和专制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又有两个农民进城的故事。穿着破衣烂衫,两人用弹棉花的工具做暗号,贼头贼脑地上台,第一句台词是:“据观察,没有敌情。”这个名为《超生游击队》的小品,受

7、到了极大的好评。很难想象,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如果没有小品,特别是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没有小品将是怎样的情况,而小品中如果没有农民形象,那小品的可看性将会大打折扣了。这些操持着方言、举止失当、知识贫乏、在城市里笑话百出的农民,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他者,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费着。  小品中的农民形象肯定不足以引发知识分子的思考,虽然知识分子也在消费春节联欢晚会这道“大餐”,也在消费农民形象。最深刻最有价值的仍然是陈奂生这个形象。不过,二者并非没有关系。其实,《陈奂生上城》这部小说本来就有小品化的倾向,陈奂生跳坐弹簧椅、拿枕巾擦油嘴,一直是小说中最生

8、动的细节被学者和教师们津津乐道。    两种现代性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从阿Q到陈奂生这样一个“谱系”,可将之归纳为五四启蒙文化创造的农民本质形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