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

ID:8588367

大小:2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2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_第1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_第2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_第3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_第4页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以语言学习为基础,深入文本,探讨问题,欣赏说理艺术,分析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重视细节,活化思考,实现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的平衡。2、学情分析我们发现,单一的以语言为主导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形式的僵化,能力的缺位,导致了学生兴趣的降低。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文字简短,情节跌宕,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语言更值得玩味。这为创新教学提供了条件。于是我们设想以语言为基础,用趣味性问题和创造性活动“逼迫”学生深入文本,点燃思维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兼顾,语言和思维平衡。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一者要会取舍,二者必

2、须紧凑,设计应该环环相扣。譬如“小试牛刀”为后面环节的深入文本做了示范,而“秦伯为何退兵”又紧承“图说三国”而来。知识需要精确,而能力得之宽松。问题的设计,我们既追求新颖有趣,也立足链接课文,更在意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譬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究竟是离间之计还是先见之明?”“晋侯不攻打秦军究竟更多出于道义还是出于利益?”“佚之狐为何不自己去退秦师?”“烛之武闹情绪究竟是败笔还是妙笔?”面对“00后”学生,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都很重要,“图说三国”等活动就是如此。当然,除了新颖之外,我们更注重活动的实用性,视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3、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烛之武

3、的说理艺术和他能言善辩、国事为重的性格特点,并养成深入文本,善于思考的习惯。对教师而言,难点是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都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不因追求趣味而削弱思维训练;对学生而言,难点之一还是攻克语言关,难点之二则是克服影响思维品质的心理因素(诸如怠惰、从众、狭隘等)。4、教学过程【导入】大家设想一下,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当然是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人竟然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大强敌反目成仇,干起仗来。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并被记录在《左传》中,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4、》,故事中的两大强敌是——秦国和晋国,而当时它们的国君是赫赫有名的秦穆公和晋文公,而以一己之力建立不世之功的就是——郑国的大夫烛之武。[设想]目的是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测试】语言测试学古文语言是基础,从课前的个别检查和早读看,情况还不错,这里再给大家两个题目。1.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救济)C.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是寡人之过也(这)2.画线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D.子亦有不利焉[设想]目的是督促学生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进一步教学打下基础。【讲授

5、】篇章结构《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也是如此,四个段落就结了。请大家也学习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一下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第4段:晋军撤围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脉络非常清晰。如果我们套用小说的概念,第一段是开端,第二段发展,第三段高潮,第四段结局。[设想]流程是先由学生尝试概括,教师指导修正,课件公布参考答案。目的是掌握情节,理清思路。【活动】小试牛刀短小更值得咬文嚼字,有些细节如果多加思考,常会发现其中很有奥妙。譬如,第三段开头一句——“夜,缒而出,见秦伯曰……”,就很值得玩味!1.“缒而出”:什么叫“缒而出”?为何要“

6、缒而出”?(不从城门出去呢?)答案:(1)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网下吊,难度系数相当于攀岩运动。(2)透过这三个字,我们能感受到当时郑国面临的困境——重兵围困,岌岌可危。鼓励学生另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譬如以下两个问题:2.“夜”:为何“夜出”?答案:躲开晋军的耳目。(点到即可,即便回答不准也可搁过一边,随着下面环节的展开自然明了。)3.“见秦伯曰”:见的为何是“秦伯”而非“晋侯”呢?(教师补充:从第一段某些语句及其注释中能否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答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这两句话(联系注释),就能发现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矛盾,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性。细微之处有乾坤哪

7、。读书,请不要忽视细节。[设想]由教师发起,学生思考并响应。追求出其不意之效,引导大家关注细节,也小试牛刀,为下面几个环节做铺垫。【活动】图说三国1.提出: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可以《大决战》中林彪的一镜头为例)。今天,我们也不妨研究一下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展示课件,详见PPT)这是春秋各国形势图,不过故事的当事国秦、晋、郑三国位置不明(尽在三个绿圈,但不知谁是谁),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个国家的确切位置吗?注意,地图是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