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

ID:8610517

大小:1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3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_第2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陈庄镇付窝小学音乐学科电子备课稿课题:花木兰课时:1课型:欣赏主备人:王莎莎二备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3、小组介绍:豫剧(1)发展历史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

2、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2)艺术特点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3)音乐特点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

3、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4)代表剧目《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设问的问题:▲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模唱:感受音乐风格。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设问的问题:▲揭示曲名:《花木兰》▲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

4、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猜一猜: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6、小组介绍:河北梆子(1)发展历史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2)艺术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

5、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3)音乐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7、背诵古诗《木兰辞》8、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教后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