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

ID:8841402

大小: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9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_第1页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_第2页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_第3页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_第4页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聚仙观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聚仙观道长李好道和徐庶(元直)的故事更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徐庶虽然开始时接受李好道的点化不多,但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很得李好道道长的好评。后来,李道长又有法术“金蝉脱壳”之术,把徐庶带回南漳,继续修炼,最终成仙。今天,南漳县汽车站后门处,即为南漳徐庶庙,又称徐公祠,在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古幽典雅的建筑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庶故里,又名徐公祠、单公祠,俗称徐庶庙,位于南漳县城境内的徐庶庙社区(原为徐庶庙村)的单家庄,坐落在水镜东路的徐庶路南端东侧。徐庶庙整个建筑坐北朝

2、南,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嘉庆十七年(1812)守备任海复立“汉徐庶故里”石牌,塑徐庶坐像。现主要有牌楼、大厅、正殿等,是明清建筑汉式风格。大厅内隔扇上悬挂徐庶造像,栩栩如生,两旁并附有对联“在新野高歌自荐,到曹营一言不发”。正殿基座上的徐庶展卷夜塑像,身旁一盏高杆油灯。南漳县的老百姓烧香供养徐庶,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后来,我查找史料,发现《三国演义》小说虚构的徐庶,与现实中的徐庶有很大的区别。如徐庶的孝行是“大孝”,确实很感人的,并不是《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曹操得知刘

3、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多次用计,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但事实的真相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

4、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大意是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史记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差距有天壤之别,小说中徐庶蒙了千古之冤,事实上徐庶是迫不得已进入了曹营,这与李好道道长的细心教诲是分不开的。当时

5、,李道长就《德道经》“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孝”字,考他:“孝与名利,孰大孰小?”“孝养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而人生中的名利却有无数次的机会,舍去人生唯一一次孝养自己的父母的机会,追求人生中无数次搏求名利的机会,是不是太傻了?”“希望你言出必行,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孝子!”李道长话中有话地说。  又一次李道长就《德道经》“自知者明”考徐庶,徐庶答:“自知者明有两层含义,一功成名遂身退(如徐庶在未遇见刘备时,曾在新野高歌自荐;又如当上刘备军师后,指挥有方,多次大败曹魏);二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6、一旦发挥不了自己的长处,就该急流勇退,推荐比我能力更强的贤者胜任。往深处讲,‘自知者明’的‘自’字,是核心中的核心,与一个人修行的境界有关。它视自己为‘自’,则有知己之明,知自己的念头,是否公心?知自己的行为,是否无私?若视天下众生为‘自’,则有知人之明,知他之明;若视大自然、大道为‘自’,则有知天时、地利、人和之明,则知阴阳变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总之一句话,知道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遵循大道的客观规律,无私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李道长笑了笑,点头说:“回答的不错!但你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后来事实证

7、明,徐庶的选择,给李道长的两个考题,做了一个圆满的答卷。  后来,徐庶又向师爷请教《德道经》“圣人常无心”这句话的含义,李道长开示他说:  “圣人常无心者,非真无心也,乃无心用也。人莫不有心,修道之要,在能虚其心,使心中无一物;寂其心,使心中无一事;清其心,使心中无一尘;静其心,使心中无一念。如此修持,则使人心日消,而道心日长;人欲日减,而天理常存矣。  所谓人心者,即人即心,即心起用,向外驰求,无所不动,无所不有之心也,所谓道心者,即道即心,即心即道,心不起用,向内自守,寂然不动,一无所用之心也,道以虚无为体,心一

8、入道,则无心用,而有心亦若无心矣。  夫常无心者,乃无心于一切物,无心于一切事,无心于一切用也。即物无心,即事无心,即用无心,则此心自常不动亦,虚极静笃,寂然不动,则自感而遂应,感而遂通,感而遂灵,感而遂神矣。修道人之所以能一悟百悟,一通百通,灵应万千,神知无方者,在其能寂心不动,无心起用,即用即不用,即不用即用,而用亦无心耳。人而欲圣化其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