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

ID:8896382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0

巧抓”文眼”三策略_第1页
巧抓”文眼”三策略_第2页
巧抓”文眼”三策略_第3页
巧抓”文眼”三策略_第4页
巧抓”文眼”三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抓”文眼”三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    /郑亚君    刘大櫆说:“不得其神而徒得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论文偶记》)即读书时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不能只关注形式和方法。凡文必有一段或数段为全篇精神所凝聚处,有一词或一句为全篇精神的发源处,故,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统领文本、研读文本、回扣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一、解剖课题,提领而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即题目之眼。一般的课题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的提示了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山中访友》等;有的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题,如《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香港,璀璨的明珠》《再见了,亲人》等。不管哪种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课文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解析课题,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学习《草船借箭》,就可以采用题目扩充法。    学生质疑后板书“____向____草船借箭”。问题:(1)谁向谁借箭7(2)为什么借箭7(3)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难把课题扩充成:

3、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然后通过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将事情起因和结果补充完整,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像这样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中,一个“毁”,一个“灭”,淋漓尽致地把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出来。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与“毁灭”相关联的“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等短语时,也就提领

4、了全文的中心。当学生就题目提问,明白了“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后,也就感悟了课文的主旨。    二、精炼一词,提要钩玄    课文中常有精炼的词语,抓住这样一个词,它能贯穿全篇,浓缩课文主旨,一词破的。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可让学生在这精炼的一“词”之上,突破难点,概括出全文的精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爱戴”一词来指导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爱戴。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5、?引导学生读全文并用小标题概括四件事,分别为:①趣谈《水浒》;②笑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之后,通过篇末的总结句回扣事件,理解“为别人想得多”的“别人”即四件事中提到的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就概括出全文的主旨,化繁为简,驾驭全篇,学生易于接受,便于记忆。    教学<将相和>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6、此文中,文章以“和”为文眼,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为铺垫,第三个故事是高潮,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为结局,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蔺相如心地无私和宽广的胸襟。明白了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前因后果,不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对主人公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也体悟于心。    三、抓重点句,经纬全篇    (1)抓总起句,提纲挈领。有的文章常按“总分总”或“先总后分”的叙述顺序来结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

7、的句子。    如《观潮》一课,篇首呈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吉”和“奇”。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将学生置身于声色交错中,充分感受所谓的“奇观”。    又如老舍在《猫》一文中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让读者利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文眼,领教了猫的性格古怪之处。    教学这种结构的文章,只要找到总起句,也就能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抓过渡句,层次分明。过渡句

8、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挖掘其“桥”的功用,上下辐射,实则就能理清文章的条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知道,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后面几节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到第十节的意思,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