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

ID:8912936

大小:17.4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2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_第1页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_第2页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_第3页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_第4页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生谈英语学习与翻译--纪念陆谷孙先生仙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年7月28日下午1点39分,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在上海仙逝,享年76岁。说仙逝,是因为陆谷孙教授是在上海有个“老神仙”的雅号,陆教授的弟子说,“或许有时陆老师给人的感觉确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陆谷孙教授倾其一生做学术,专注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主编了《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著有《余墨集》,译有《幼狮》,撰有《逾越空间和时间的哈姆雷特》等论文40余篇。个人生活上,陆谷孙始终是淡泊名利。对自己编纂的《英汉大词典》频繁获奖,陆先生说:“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他引用英国一位辞书大师的话来表明心境:“既不害怕批评,又不

2、盼望称赞,我冷淡又安闲地把作品交付给世人。”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从小,陆谷孙就随父亲读尺牍、家书,如《曾文正公家书》《朱子家训》,还背过《对子书》,背唐诗。父亲陆达成是法语学者,还给陆谷孙讲许多法国文学里的故事。父亲对他的教育是“读书无论如何是第一的”。陆谷孙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受父亲影响,也选择了外语专业。1957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从零开始学英语。硕士毕业后,陆谷孙留校任教,后开始编纂《新英汉词典》,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独立研编(而非编译)的最大的一部英汉词典。陆谷孙先生曾说,他觉得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在30

3、年词典编纂生涯里,陆谷孙带领编写组的成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办公室里始终能看见他们加班加点的身影。作为主编的陆谷孙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集中精力,一不出国,二不另外搞书,三不在外固定兼课。经过不懈努力,《英汉大词典》上卷终于在1989年9月出版,下卷也在1991年9月出版,钱锺书先生为词典题写中文名。陆谷孙在莎士比亚研究方面的成就几乎和他编纂词典的名声一样卓著。在外文系读书的时候,陆谷孙喜欢背诵《哈姆雷特》里的独白,和同学演莎士比亚的戏,陆谷孙曾感叹,那些岁月就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他在复旦开设莎士比亚精读课,希望更多年轻人来读莎士比亚。他反复精

4、读莎剧,发表了“博能返约,杂能归粹——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容量”、“帷幕落下以后的思考——评第一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等论文,提出了书斋与舞台沟通,全方位接近莎士比亚,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观点。1989年,陆谷孙先生开始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我们有幸找到了一段陆老朗诵莎士比亚作品的视频。陆老以清晰准确的英文,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哈姆雷特的独白。陆谷孙这样评价自己:“书还是爱读的,文章还是要写的,人文关怀不会失落,学术的热烈追求和思辨的纵深薰修永无止境。所谓‘闲云野鹤’者,也决非空睇风云,长唳无已,而是对眼下急功近利狂躁进取的一种间离,对茕迷闹汩的一种自我惕励罢了。”谈英语学

5、习陆谷孙是英语大师,但一再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陆老当年的座右铭就是“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陆谷孙说,中文英语和母语不构成零和关系,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语对立起来。语言能力和敏感都是相通的:记忆力、对比能力、比喻能力、转化能力、换码能力都是在学语言的范畴里。他说,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如果没有合格的英文,难称合格。作为一个国家,没有合格的英文,也难有大国之林中的立足之地。学外语也是在学另一种思维。语言的本质是比喻。近年来多少我们熟悉的比喻都是借鉴西方的,比如说现在常用的“温水煮青蛙”之类。他说,英文学好以后,进

6、入了比较自由的王国,那真是其乐无穷。谈翻译陆谷孙说,翻译,就是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为了“抵达”,当然最理想的莫过于搭桥跨越:book=书,ebook=电子书,一桥飞架,沟通即成。但是,更多的时候,两种文字因其附着于上的文化大异其趣,各自的奥秘远离桥的两边,深埋在内陆腹地,单靠跨越,根本找不到对应点,“抵达”便无从说起。这时,就需要“飞越”。就好比在水的这边钻进一架直升机,把起飞地点的物理条件周详勘察,知之稔熟,譬如说海拔多少,地貌特点是什么,土质如何,然后驾机腾空而起,越水飞到对岸,目测着搜索比较,直至找到一个大致与出发点相似的着陆点,降下去,才算完

7、成一次“飞越”。有时,从空中俯瞰,发现出发点和着陆点的海拔差不多,周围植被看上去也像,可撬扳着地,方知两处土地的松软程度不一,那就得再次起飞,因为“飞越”虽然完成,尚待“抵达”。可以这么说,能够“飞越”的直升机不少,真正找到理想着陆点,可以宣称“抵达”的不会很多,有时甚至一架也没有。跨越也好,“飞越”也罢,其实仍脱不了直译/实译vs意译/虚译这样一个老问题。我只是想把文字和文化的异域比拟作地平天阔的彼岸,有些地点固然可以“抵达”,惟就总体而论,我们也许永远只能“抵近”。葛传椝先生当年“翻译必生误解”的观点不是一点没有道理的。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