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

ID:8979156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3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_第1页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_第2页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_第3页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_第4页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文题目:从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价值的冲突和重建作者姓名: 张菁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提交日期:  2013年1月10日-5-从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价值的冲突和重建摘要:文化大革命中极左的政治路线对人性极尽摧残,基于对文革时期人之消失的反思,激发了人道主义思潮的产生。但最终这一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但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很好的批判并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内涵,结合实际提出了新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的价值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本文就从人道主义逐

2、渐转化为以人为本这一过程作详细研究论述,着重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新理论的深刻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关键字:人道主义价值理念以人文本一、人道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提出(一)、人道主义及其在中国提出的背景1、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来源于拉丁文humanistas即人道精神。提倡的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自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的“人”已经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纯粹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力图将人的本质引申到人的现实存在关系,他开始结合家庭、财产和“市民社会”等现实存在关系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看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实质是

3、社会政治关系的异化,但是马克思同时也看到在真正的意义上,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的解放,只是在现存的世界内,政治的解放是真正的人类解放。在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作为异化劳动前提和原因的私有财产,人类才可能真正得到解放。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较为详细的解读。2、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人道主义思潮在我国社会和学术层面发生较大影响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理论界发生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中国

4、部分学者试图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主要的和直接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后果的反应。我国理论界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把人道主义区分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两种含义,主张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二)、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内容及意义19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就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即形成中国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将异化概念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语境中抽离,用于批判传统社会主义。对于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产生了分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形成了党的十

5、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理论界、学术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思想讨论。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党校作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长篇报告。报告指出,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胡乔木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完全归结不能,部分归结也不能。而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应该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名称继续宣传和实行,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6、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胡乔木的报告不仅没有堵塞、反而深化了人们对这一理论本身的探索,事实上,尽管关于这次思潮的争论逐渐停止,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有关人性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继续深入。由此展开的诸多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发展,是新启蒙思潮在学术上的表现。邹诗朋.《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文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为中国反思文革提供了较为锐利和直接的思想资源。人们开始重新发现人、寻找人并认识人,开始重视人的价值

7、以及意义。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解放和活跃,另一方面也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对思想战线的领导问题。通过争论,特别是胡乔木对这一争论的报告,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5-,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时把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结合后,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导致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生了对抗。其实质是有人要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并借口社会主义有异化而攻击社会主义。这在本质上已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

8、的思想,不仅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当年关于劳动异化的观点进行分析,在政治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对党的领导的怀疑和不满,在文艺界有些文艺作品借抽象的人道主义,模糊阶级界限,宣扬看不到生活出路、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等等。一、从人道主义到以人为本(一)、人道主义的式微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因为其显示出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从而违背了政治的原则,最终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逐渐趋于消解。但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