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

ID:8980875

大小:8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3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_第1页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_第2页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_第3页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_第4页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通论(拷贝部分20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4、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沈文隆译,台湾:长河出版社,1977年。该书在大陆有两个译本:①滕复等译,《严复与西方》,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滕本错误较多②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孔飞力《叫魂》5、JosephA.Levenson列文森:LiangCh’i-ch’aoandtheMindo

2、fModernChina.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一、关于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问题1、小农文明本身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第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是不是已经走向末日?不是。皇朝末日不等于就是小农文明的末日。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第二、如何看待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按照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来错误地估计中国自成体系的文化与文明第三、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假设第四、如何看待“封建主义—人民大众”的矛盾地主也是农民,富裕的农民,富裕的农民未必都是靠剥削别人而致富,更多的是勤俭持家中国农民的财产容易

3、分割,1949年破产变成农民与变成地主,差别很大在中国宗法制度之下,农民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的,是可以调解的,族长的权力比县太爷的权力还管用,族长的权力与绅权有重合性科举制可以满足缓解年轻人的功名与政治前程的苛求第五、问题在于,当小农文明遇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它的生存与发展就比较难了。2、如何看待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由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还有19世纪中期以后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导致全人类的文化革新或革命,使被压迫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出现文化转型。文明的冲突的解决,必然以双方的彼此调试为解决方案,但当一方明显是

4、进步的强势的,另一方也就不得不自己做出改革或革命,以便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或者和谐第一、入侵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偶然性(韦伯),但它的渗透与影响将是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破坏性的使命与建设性的使命“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二、抵抗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近代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过于简单1)中外:侵略与反侵略资本主义文明与小农文明(器物竞争的层面上不妥)2)满汉:钳制着晚清的改革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3)抵抗的最佳方式(民族的根本出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

5、西方的双重障碍由一种文化的中心向另一种文化的边缘的转变不太容易小农文明是温馨甜美的,在工商文明面前又是脆弱的第三、文化转型(即向西方学习,但不等于就是西化)的必然性从器物、制度到观念、心理,都需要变化1)传统文明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目前的民族危机2)中国屡屡失败,要想救亡,就必须“师夷”,并且把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观念(大众,国民性改造)科举制之下的中国文化有很好的观赏性(文章、诗赋,书写),但培养不出新式人才,必须打破,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就会怀疑君权神受,天人合一,3)西方商品价廉物美,必然仿效,购买

6、,虽然商品也罢,“机器—技术—生产管理—销售”也罢,未必就是引进别人的文化,但多少都与文化有关。4)在租界与通商口岸,西方的市政建设与管理等近代文明(或资本主义文明)示范性二、西学引进的基本概况背景: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中国还是小农文明,英国比较了解中国,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有三次和平试探途径:西学的输入,有些是别人自己跑来的,或者强行送上门的,因为他们已经取得通商口岸与传教的特权,有些是中国人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逐步找来学的,有些被迫。就后者来说器与技——洋务干将知识与学术制度(西政)——洋务思想家郭嵩焘,洋务干将李鸿章,

7、后期洋务干将,张之洞实业家(张謇、汤寿潜)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一)器与技按照来的途径分,有两种:1、跑来的(在租界,或者香港,有的不需要我们学,如银行,有的希望我们学,如学校,但它是榜样,我们就学):新式学校:1847,美国传教士哈巴(HAPPER)把澳门的寄宿学校迁广州,上海福州、天津(1853)也开始,一般为小学,宗教、英语、中文银行:南京条约之后就开始有了,到1847年为止,上海英租界就有24家银行(三家为美国),最早的为英国丽如银行(总部:伦敦),租界发展特别快,尤其是英租界,到1848,法国

8、一传教士写到:英国人不是为造西式楼房,而是宫殿,王韬也惊叹黄浦江“海外三神山”市政建设马车、马路:(50年代后期上海就有“马路”之称,为马车行驶)1842香港英人在西人居住区以沙石铺路,同年,天津第一条西式马路,1843,上海静安寺路人力车,亦称东洋车,传自日本,1869香港,1873上海,从东洋购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