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

ID:9088743

大小:10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4-17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_第1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_第2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_第3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_第4页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_第5页
资源描述:

《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为正确实施《礼仪宪章》37-40条.第四道训令(VarietatesLegitimae,礼仪及圣事部,1994年1月25日)摘自赵一舟译,《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台湾,1994年,1-45页;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于2006年参照美国主教团提供之英文译本,稍作整理。〔*译者注:此训令译自英文罗马观察报,「N.14(1335)-6April1994」原名为TheRomanLiturgyandInculturation。此标题中之Inculturation一词,最近十数年来,应用于教会一些文件中,但多译为「本地化」或「本土化」等,基督教用的「本色化」

2、可能也是这同一词的翻译。这些译名似乎均未能将其本义译出,因为这几个译名只表达礼仪单方向的适应,而Inculturation却亦指双方向的适应,亦即罗马礼仪与本地文化的相互同化(MutualAssimilation)。这层意义可由本训令中的解释清楚地显示出来。教宗将此名词用在福传工作上时,称此名词指「福音降生(Incarnation)在本地文化中,同时将这些文化引进于教会生活中。」清楚地表示出此名词的双层意义。故在本训令的译文中暂译为「文化互融」或简称「互融」,意指互相融合、和协;两种文化相遇,各有所取、各有所舍,而仍保持各自的本质。这是本训令中Liturgica

3、lInculturation的主要意义。我教会先进、学者如有更好译名,请不吝赐教。(译者:赵一舟,1994年8月8日)〕导言1.在罗马礼中合法的差异在过去是被许可的,梵二大公会议在《礼仪宪章》中,特别为传教区也预期此种差异參梵二《禮儀憲章》38及40:3條。。「即使在礼仪中,只要不影响信仰及全体公益,教会无意强加严格的一致化同上,37條。。」教会中在过去有过,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礼仪)模式及礼仪族系,并且认为此种差异,绝不会有害于礼仪的统一性,反而加强其价值參梵二《東方公教會法令》2條;《禮儀憲章》3及4條;《天主教教理》1200-1206,特別1204-12

4、06條。。2.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其宗座诏书《第二十五年》中,曾谈到:使礼仪植根于不同文化中的尝试,乃是为礼仪革新一项重要的工作參若望保祿二世,宗座詔書《第二十五年》(Vicesimusquintusannus,1988年12月4日)16條:宗座公報(ActaApostolicaeSedis(AAS),下同)81(1989)912。。此种工作在以前的几项训令及礼书中已预测到,如今在经验的光照下应予以继续,如需要时,纳入某些文化价值,只要这些价值「与真实而正确的礼仪精神相符合,并尊重罗马礼的基本统一性,一如礼书中所表达的」同上。即可。19(一)本训令的性质3.礼仪及

5、圣事部奉教宗之命,准备了此项训令:礼仪对于不同民族的习性及各种情况之适应准则,这些准则载于《礼仪宪章》37-40条中,在此予以界定;在这些条文中以笼统词句所表达的一些原则,更确切的予以解释;将一些指示以更适当的方式予以限定;应该遵从的次序也清楚地予以规定,如此为将来的(适应工作)这将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程序。由于跟信仰及互融问题有关的神学原则仍须做深度的研究,本部愿意帮助主教们及主教团对各册礼书中预计的适应,依法予以审量,或予以实施;对已经做过的措施再予以严谨地审察;再者,倘若在某些文化中,牧灵的需要要求那种《礼仪宪章》称之为「较深度的」、并且认为「较困难的」礼仪

6、适应方式,也为之订定一些措施,以便依法实施。(二)首先注意事项4.《礼仪宪章》曾谈到礼仪适应的不同方式參梵二《禮儀憲章》37-40條。。以后「教会训导」采用了一个新名词「文化互融」(Inculturation),更确切地把「福音降生到本地文化中,同时将这些文化引进教会生活中」若望保祿二世,《斯拉夫人的使徒》通諭(SlavorumApostoli,1985年6月2日)21條:宗座公報77(1985)802-803;宗座文化委員會全體大會講詞,(1987年1月17日)5條:宗座公報79(1987)1204-1205。这句话予以定义。「互融」意指「各种真正的文化价值,

7、藉着其整合于基督教义中,并藉着基督教义植根于不同的人类文化中,而产生的一种深度的转化」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missio,1990年12月7日)52條:宗座公報83(1991)330。。词汇的改变,即使在礼仪的领域中,也是可以了解的。源自传教区域的词汇、「适应」一词能导引人误以为那只是一些过度及外在性质的改变參同上,及主教會議最後報告Exeuntecoetusecundo(1985年12月7日),D4。。「互融」是一个较好的名词,它指出两种动向:「教会藉着文化互融使福音降生于不同的文化中,同时把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引进在自己的团体

8、中」若望保祿二世,《救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