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ID:9136863

大小:59.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_第1页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_第2页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_第3页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_第4页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体会张鹏凌(邯郸市中医院056001)R242B1672-5085(2010)23-0090-02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这两个伴随性疾病,过去我国发病率较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患者正逐年增多,近年来己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发现其中痛风性关节炎95%为男性,又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高尿酸血症与肾衰、冠心病、肾结石、肥胖症、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发生率密切相关,这些己引起医学界的高度警惕和关注。目前国内外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仍以秋水仙碱为首选,但由于临床上的毒

2、副作用较大,而不能长期应用。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金尚主任中医师潜心研究,不断探索,临证辨治独其一格。笔者有幸跟从老师学习,获益良多。老师认为,临证只有辨证求其根木,治疗不泥古法,方能以理释疑,以不变应万变。木文总结老师对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望其能启迪同道。1病因病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古籍有历节、白虎历节、白虎风等名,多认为痛风属痹证范畴,与痛痹、风痹关系密切。关于此病病因病机,传统中医十分强调风寒湿之外感六淫

3、之邪侵袭人体经脉关节,致使经脉关节气血痹阻而发病。但结合临床所见,不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常因饮酒或进食肥tr厚味之品而发病,故老师对现代痛风的病因、病机质疑,并提出内湿致病,外因诱发,h久三焦气化失畅,病变累及肺、脾、肾、关节等部位的观点。正如《内经》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曰:“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

4、痿软酸痛。”《医略六书·痛风》阐述此病证治谓:“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厚味,或素体脾虚,嗜洒及肥甘厚味之品,致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滞留成湿,湿郁化热,湿热瘀阻关节经脉,故形成痹证之潜在内因。加之肾脏亏虚,或饮食劳欲伤肾,肾之蒸化开阖功能障碍,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热滞留,郁而化热,湿热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

5、骨节疼痛。而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合皮毛。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津液代谢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三脏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各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开阖有节,升清降浊有序;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蒸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若过食肥甘,湿热稽留不去,脾失健运,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又被风寒湿等外因诱发而发为痛风。而湿性粘滞趋下,故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痛风性关节炎总病机可概括为“湿、热、瘀、阻”,湿者,肺脾肾虚,运化

6、失司,复多食膏粱厚味,使邪毒内侵,聚而成痰,阻碍血行致湿、热、瘀、痰相结,留注关节筋膜,蕴久化热,发为本病。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这都与临床实际相符合。2临床表现痛风最常见的症状和最基本的类型是痛风性关节炎,典型发作可见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痛剧吋如刀割,多以远端为主,尤以拇趾关节为常见,其次常累及踝关节及趾骨小关节,脉弦细。若迁延日久,关节局部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关节溃破可见白色结晶体,周围皮色紫暗,关节屈伸不利,皮下结节,下肢浮肿、吋轻吋重

7、,腰酸乏力,舌质紫黯,苔黄腻,脉弦细。高尿酸血症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往往与肾衰、冠心病、肾结石、肥胖症、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相伴随和相互影响。3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老师对痛风总的治则为以健脾祛湿、升清降浊为主,温肾化气、通络止痛为辅,标本兼治,上下分消,给邪以出路,使痰湿淤血得除,疼痛缓解,不易复发。痛风的发生以热毒、湿浊、痰凝、血瘀为标,肺脾肾虚为本,且以内湿为主,而湿易化热,湿热内郁易成瘀。辩证为湿热蕴结、瘀毒痹阻、脾肾亏虚,围绕本虚标实的病机,老师自拟苡

8、仁双防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其中苡仁、土茯苓、山慈菇、泽泻、杏仁、益母草、何首乌用水提法制成水提液,并将其浓缩成稠膏;另将防风、防己、苏叶、萆蘚、元胡、藿梗、荷梗、山甲、苍术粉碎成细粉,二者混合制成大颗粒,再经干燥,粉碎研成细粉,最后分装成胶囊。方中苡仁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为君药,苏健脾和中、清热除湿镇痛作用尤佳;防风、防己辛散,去风湿止痛,合用增加利水消肿之功效且可抗炎、抗过敏;加土茯苓、萆解、泽泻、益母草以助湿下行;杏仁、苏叶散寒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