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ID:9239233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24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_第1页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_第2页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_第3页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_第4页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         ———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摘要: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一成一败,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惨遭失败。都是作为后发型国家的近代化改革,结果却如此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有两国政治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当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改革派所采取的斗争策略和手段都将注定酿成如此之结局。  关键词: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成败原因  在近代历史舞台上,中日两国封建统治者分别进行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这两次变法

2、维新,历史背景相似,时间相隔不远,目标类似,措施雷同。然而二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截然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不仅维护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如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百天,即告失败。光绪皇帝遭幽禁,维新人士遭镇压,改革新政全部被废除,只剩下一个京师大学堂,中国不但未能自强,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里越陷越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下面我们就作以具体分析。一中日两国政治基础差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上封

3、建君主专制,绝对中央集权,而这种专制政治缺乏的就是权力制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元”君主体制。茅海建先生在其力作《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和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正、修正(一)》的第二部分“政变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中详细探讨了慈禧与光绪的“分工”。这种“分工”大体上是:1.对于“简放大员以及各项要差”和“满汉尚书,侍郎缺出”等涉及中央、地方大员任免的问题,光绪须“事前请示”慈禧:2.其他重要政务是光绪处理后再报告给慈禧。【1】这样构成的“二元”君主体制表明,慈禧虽然在后台却依然掌管国家政权,光绪直接在前台处理政务

4、也有机会“瞒天过海”和“先斩后奏”。这种“双簧”式的“二元”君主体制实质上是一元的,帝后之间的矛盾比较隐蔽,而且在百日维新前也不尖锐,外人很难摸清底细。而这种“一元”表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上,中国封建社会是大一统的单层结构,至高无上的皇权无所不至,大小官员只是皇权所有者的驯服工具,他们受到统治者的层层约束和牵制,在自己的辖区内没有进行改革的权力,不可能、也没有勇气从根本上为改善统治而有所作为。从早期改良主义者陶澍、魏源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陈宝箴、黄遵宪等官员,要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真是阻碍重重。故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对比中日两国改革人士

5、的境遇时说,日本有“萨、长、土、佐诸藩相与夹辅……故王室得其维持,而志士有所凭籍”,而中国“各省督抚数年一任,位如传舍,顺政府之意、则安福尊荣,稍有拂逆,授意参劾,即日罢官”。【2】同时中国封建社会官场腐败,致使官员的升迁与当事人的素质高低和政绩好坏严重脱节,进而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所辖之地的利益严重脱节,故国难当头之时,大多数官员的态度是“爱国之心,究不如爱名之心,爱名之心,又不如其爱爵之心。”【3】关心自身眼前利益者多,而考虑国家民族利益者少。  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设想湖南效法日本的长州、萨摩、佐贺诸藩,成为维新的先锋和中坚

6、。他在《南学会序》中说:“以中国之大,积弊之深,欲一旦联而合之,吾知甚难矣。其能如日本之己事,先自数省者起,此数者其风气成,其规模立,然后寖淫披靡,以及于他省。……湘南天下之中,而人才之渊薮也,其学者有畏斋,船山之遗风,其任侠尚气、与日本萨摩、长门藩士相彷佛。……两岁以来,官与绅一气,士与民一心,百废具举,异于他日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然而以陈宝箴,黄遵宪为首的湖南维新派虽然在湖南“大行改革,全省移风”,但保守派势力亦十分猖狂,他们对维新人士“嫉之特甚,屡遣人至北京参劾,……乃至哄散南学会”,随着拥有势力的顽固派的胜利

7、,他们被“一概罢斥”,【4】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日本自1615年德川幕府统一全国后,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德川氏将全国分为2000多个藩国,而天皇只作为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1875年,福泽谕吉在其《文明论概略》中说:“古代日本,天皇至尊的地位与最高权力合二为一”“致使民智不开”“到了中古武人执政时代,逐渐打破了社会结构,形成了至尊未必至强的情况”,“尊崇神政的思想,武人压制的思想和两者夹杂的道理,三种思想虽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垄断,”并提到江户时代日本人对天皇和将军的不同认识:“至尊的天子既没有至强的权力,因之人

8、民就把他置之度外而不加重视”“再如至强的将军,他的权力足够强大,足以压服一世,但在人民的心中,并不像拥戴至尊的天威那样,而是自然地把他看做平凡人”福泽由此得出结论:“至尊和至强的两种思想取得平衡,于是在两种思想当中便留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