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ID:9301819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27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_第1页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_第2页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_第3页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_第4页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_第5页
资源描述: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按]反思,除了对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学习、实践、再思考这样的形式以外,还可以是更加“随意”的思想花絮。只要有潜在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能够成为反思对象的事件就俯首可拾。这些看起来很微小的思想火花,却往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触及教育教学中的要害问题。《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就是一位年轻教师的思想留痕。  一定得增产吗?  今天上课讲到这样一道应用题:  我县去年小麦产量为40万吨,今年比去年减产一成。今年我县的小麦产量大约多少吨?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都能做出来。可是做完题以后,一

2、个小家伙的提问倒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这道题出错了。”  “错了?哪儿错了?”  “我觉得应该是‘今年比去年增产一成’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按]反思,除了对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学习、实践、再思考这样的形式以外,还可以是更加“随意”的思想花絮。只要有潜在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能够成为反思对象的事件就俯首可拾。这些看起来很微小的思想火花,却往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触及教育教学中的要害问题。《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就是一位年轻教师的思想留痕。  一定得增产吗?  今天上课讲到这样一道应用题:  我县去年小麦产量为40万吨,

3、今年比去年减产一成。今年我县的小麦产量大约多少吨?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都能做出来。可是做完题以后,一个小家伙的提问倒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这道题出错了。”  “错了?哪儿错了?”  “我觉得应该是‘今年比去年增产一成’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按]反思,除了对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学习、实践、再思考这样的形式以外,还可以是更加“随意”的思想花絮。只要有潜在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能够成为反思对象的事件就俯首可拾。这些看起来很微小的思想火花,却往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触及教育教学中的要害问题。《做一株

4、会思考的芦苇》就是一位年轻教师的思想留痕。  一定得增产吗?  今天上课讲到这样一道应用题:  我县去年小麦产量为40万吨,今年比去年减产一成。今年我县的小麦产量大约多少吨?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都能做出来。可是做完题以后,一个小家伙的提问倒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师,这道题出错了。”  “错了?哪儿错了?”  “我觉得应该是‘今年比去年增产一成’!去年应该少一些。”  “为什么呢?”  “今年的产量应该比去年更多些呀,怎么可能比去年还少呢?”  ……  当时我耐心地向她解释了这个问题。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呢?  

5、也许翻开我们的数学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说到工农业产量,总是今年比去年增产;说到用煤量,总是今年比去年节约。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中产量有所下降难道就不可能吗?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用煤量有所增加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看看我们的教材,这样加工过的、美化过的例子还少吗?  让数学走进生活,教材就该少一些人为加工的痕迹,让孩子们真正接触到“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数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数学知识。  “找回自己”  今天举行一年级“走进新课程”展示活动。  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其中就有这样一道题:  用圆圈、多

6、边形等各种熟悉的图形拼一个漂亮的图案。  在讲这道题的要求时,老师还降低了一些难度,只要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就行了。可学生们拿到这道题,竟不知如何是好,究竟什么样的算好,什么样的算漂亮,全没了主意……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有些茫然……    后来,我在任教的班级就此话题做了一项调查:全班58名学生,36%没有自己喜欢的图形;42%拼了,但仅仅为了交作业,因为他们没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大约22%的学生拼了,并写下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也有学生用多边形拼出了机器人,然后又颇有见地地说:“因为我想当一名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所以我就拼

7、出了一个我理想中的机器人。”这样的精彩回答,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安慰,但更大的百分比在向我们说明,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自己,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应该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会探索,拥有个性。绝不能把一群活泼可爱、各具特色的孩子培养成了一模一样的乖孩子。  “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  这是三年级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其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黄瓜长约3(   )。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在少数。当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道题判为了“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  “老师,

8、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呢?”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小家伙围着我问。  “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