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

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

ID:9310461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27

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_第1页
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_第2页
资源描述:

《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教学主题与核心目标夏辉辉一般来说,高三复习课都会有一定的主题,这个主题构成既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也是现实教学的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把零散的历史史实归结于共同的价值观念之下来进行探讨。这里,我们试问,教学的主题,是不是等同于教学核心目标?在上课听课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高一高二新课教学中,教师缺少提炼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意识和能力。而在高三教学中,由于教学“主题”的显性化,使大家误以为这就是核心目标,最后主题成为一个“筐子”,而没有成为“灵魂”,目标达成的效果并未见得佳。在听高三复习课《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

2、》的主题教学中,教师有如下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梳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创设新材料新情景,设计典型问题,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生运用史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公民素养。教学环节:一、生态之想:中国先秦时期的天人思想;二、生态之痛: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三次工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和中国的生态问题、经济全球化下的生态危机三、生态之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四、生态之鉴:为建设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建言献策。应该说,关于生态文明的话题,无论是对于高考还是对于学

3、生的人生,从“人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是,本课的设计中,有许多问题模糊不清:第一、“生态文明”一词在这里,是看作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历史观念?从标题和目标来看,教师想把它看成一种史观,即生态文明史观;而从教学环节所列史实来看,在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史实中,又似乎看成一种历史现象。第二、“生态”与“环境”两个词语能等同吗?“环境”把人置于自然之外,而“生态”则把人类与人类社会纳入了整个体系中,这是两种观念,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认识自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生态”一词后面可加“文明”二字,却没有“环境文明”一说。因此

4、,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工业革命时期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并没有“生态”意识,而是现在的研究者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宏观地纳入研究范围,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所以教学环节里把中国先秦时期的天人思想喻意为“生态之想”实是过于勉强,把今人之意强加给古人。第三、“不完全归纳法”能说清历史问题吗?历史教学中的断章取义比比皆是,用历史中的一个点就能总结出历史规律的“不完全归纳法”简直就是一种谋财害命。比如说,人类的“生态之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古代到近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没有生态概念,因为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人的地位至高无

5、上。而正如李付堂老师所说,当人类开始批判理性主义之时,才是生态文明产生之日。从上面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教学主题不等于核心目标。有些人把主题当成一个筐子,有的人把主题当成一根绳子。而核心目标应该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切物质的精神指引。2、要抓住课堂教学的“灵魂”,确定富有学科价值、符合培养人性的核心教学目标,必需得过史学基本功这一关,正如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本科生的教学怎么样》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1135ab01016d0y.html一文中谈到,没有历史专业基本知识和历史专

6、业基本技能,是当下历史教师的主要问题所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