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

ID:9368922

大小:4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4-29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_第1页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_第2页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_第3页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_第4页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_第5页
资源描述:

《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借鉴日本看中国人口红利2010年后中国的抚养率指标步入长期上升周期,在抚养率攀升期,通胀和经济增长都比较低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明显的“东亚特征”,在外向型经济和人口红利要素方面与东亚经济的先行者――日本――有一些相似之处。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的机遇与挑战,而包括人口红利在内的诸多内外因素的转变,既是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也是判断未来经济走向的关键之处。本文说明了人口红利消失与刘易斯拐点的不同,以及人口红利拐点与人口红利消失并非一回事,并利用日本经验对中国的上述周期做出预判,也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通胀所受

2、到的影响。――编者从人口年龄金字塔来看,由于三次婴儿潮,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锯齿形。中国属于慢增长型人口结构,塔基向上逐渐变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长。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日本则为负增长型人口,塔基很窄而塔顶较宽略呈纺锤状,表明人口增长动力不足。德国和匈牙利等国家人口也类似于日本的年龄结构。18在经历了1977年-1986年的人口骤降,1987年-1991年出生人口猛增,之后再次骤降。逐年滚动形成一波波婴儿潮,需要几代人才能最终衰减成较平滑的结构。中国1980年以后,尤其是近十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大约12‰多一点,死亡率7‰左右,自然人口增长率5‰稍多。在这样的“

3、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这与许多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大多数发达国家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基本上完成了生育率的转变,但它们的转变是缓慢的、渐进的,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中国人口红利的峰值在2010年左右出现,此时人口红利最为丰厚,峰值过去之后直到2030年,人口红利仍然颇为可观,并没有进入人口负债(总抚养比50)”几类。中国的全球平均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比为32%。具体而言,

4、约三分之二的省市属于“中上”类,如浙江37.87%、广东38.65%;约四分之一的省市属于“中”类或“低”类,如北京21.19%、上海21.70%;仅有两个省市属于“高”类。二、低端服务业价格指数涨幅低于CPI涨幅18低端服务业的价格指数并没有持续地超出CPI涨幅。CPI里的家庭设备用品及加工维修服务费主要包括:家政保姆、蓝领维修工人等低端劳动力服务。以它的走势代表低端劳动力的价格方向,除2009年略微超过CPI之外,其余各年度均未超过CPI,其走势表明低端劳动力总体供需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并未出现劳动力成本的全面上升,并且最低工资上调并非推动当前通货

5、膨胀的原因,低端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并非通胀的原因。就供求关系而言,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人。其中,青年学生约有1400万,包括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700万人的中专、技校、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其余的1000多万人,包括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但城镇每年实际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左右。三、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工资的明显上涨源于供给紧张18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在2005年间开始终结。季节性的劳动力短缺(如春节前后),尤其是在沿海,已经成了常态而非特例。这

6、一现象表明在中国人口结构中,易于流动并更适于迁移需要(15岁-39岁人群)的年轻劳动力短缺情形开始突出,这部分人群也是提供低端劳动力的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企改革1998-2002年2000多万转向第三产业的下岗职工(1998年处于40岁-50岁)陆续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未来低端劳动力的供给紧张程度可能加剧,工资上涨速度将快于相对中高端的劳动者,而对于中高端劳动者,其实际工资增长则仅略高于实际GDP增速。中日比较看刘易斯拐点有观点认为各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民工荒以及工资上涨等事件表明低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已成为趋势,2007年甚至更早时,中国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

7、,因此要重新定义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并重新设定中国的增长潜力和消费潜力。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表2)。一、区分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首先要区分“人口红利消失”和越过“刘易斯拐点”这两个不同概念。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18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人口红利消失”指的是在人口

8、周期中总扶养比触底后上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