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

ID:9401383

大小:1.53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30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_第1页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_第2页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_第3页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_第4页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郭名高--《好太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二)返回时间:2009-09-06郭名高方圆金文六草书写法的介入,如图(六):七结字的错落性。主要指左右结构的字,为避免平稳而致的呆板,采取左高右低的结字方式。如图(七):八同字异形。同一字的多次出现,为避免雷同,《好太王碑》常采用以下方式予以调整:A增减笔画,如图(五)“城”、“残”、“龙”等字。B字法的调整,使其局部发生了变化。如图(八):C用笔、结体的细微变化。主要是对部首或笔画的大小、正侧、粗细的调整,当然也包括字的高低、胖瘦的变化,如图(九):九特殊写法。《好太王碑》有

2、相当多的字写法具有特例性,这种写法在以往的汉隶经典中很少见到。如图(十):好太王碑》的临习:《好太王碑》的古拙、沉雄与用笔有着密切的关联。孙过庭《书谱》中所论之“古质今妍”,说到底是对笔法的界定或选择使然。篆籀多绞转,谓之古法。“绞锋”以指运笔,是腕、指并用的转锋,动作幅度较大,笔毫如绞,能出现意外之笔,是将锋端核心部分的主毫与四周辅毫绞在一起并用,裹中带转。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二十一》云:“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转锋”则指笔锋随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倾向,连、断之

3、间若即若离,写出圆浑飘逸、不带棱角、浑然天成的点画。yishujia.findart.com.cn篆、隶的演变,除了化象形为符号外,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转与折的不同。比如《石门颂》中的“空”、“过”等字,行笔虽也裹锋绞之,转折处却以翻笔或搭锋重起、一笔分作两画完成。如图(十一):yishujia.findart.com.cn不惟如此,汉隶经典多可说明“绞转”用笔的式微,在此,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提按、平动的介入与占据。《好太王碑》主要还是绞锋用笔。绞转以指运笔,指、腕并用,执笔当“松”,以求捻管之活。就转角曲折的处理,此碑

4、方圆并施。“圆笔用绞,方笔用翻”,“翻笔”是运笔过程中突然将笔势翻转,改变方向,迅疾而行的用笔方法,多用于方笔,谓方笔转折以用提翻,使笔由阴面翻到阳面。如图(十二):“转以成圆”,与翻笔折锋相对,绞转的笔锋随圆角势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转角。如图(十三):临帖贵熟读,不宜生临。故而对《好太王碑》基本特征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帖之前有必要澄清其目的性。简言之,不外乎以下几点:a继承笔法;b把握结体、章法特征;c增强驭笔能力;d提高审美水准。也就是说,不论技能训练还是临帖过程,都是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好太王碑》临习的初

5、级阶段需要解决的是用笔和结体。一般习惯,似乎应该采用对临、双勾填墨之类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目的。其实不然,此碑与以往的汉隶经典相较,其趣味性远胜于法度,也就是说,对它的学习不必斤斤于点画。首先要解决的是用笔,提高线条质量是根本,否则,纵使结字与原碑无二,也是徒然。这正如武侠剧中常提到的上层内功,拥有了它,什么绝世神功都易于上手,且威力无穷;反之,只是花拳绣腿罢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习此碑跳不出对篆籀尤其是对金文的涉猎。虽说金文转折处的笔画大多是两次摆动对接起来的,很少有一次性完成的圆曲线,即很少用使转笔法,

6、但由于它是金属液体浇铸而成,转折处对接的痕迹看不出来了,本来是两条直线,现在就成了一条曲线,转折处有了“钩环盘纡”的外观形态(当然也有许多交接处,方折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见2005年11月《书法》杂志,张克锋《使转、提按笔法与书风》),客观上讲,是符合篆书的绞转笔法的。若从性情角度考虑,笔者以为对《散氏盘》的学习是必要的。其结字的偏方、在点画交接转折处方圆并用的特征都与《好太王碑》有着惊人的相似,若以其朴茂豪迈为格调,对《好大王碑》的临习必然事半功倍。yishujia.findart.com.cn有了篆籀笔法的沉淀积累

7、,对《好大王碑》外在特征的把握便容易了许多。事实上,临习碑帖有别于抄书,重复的错误不等于功力,没有发现的反复也是无益于学习的。理性的分析对比是发现问题的不二法门,对《好太王碑》结体特征的把握,可以如上所述,从不同角度予以总结练习。赵宦光《寒山帚谈》云:“临帖作我书,盗也,非学也;参古作我书,借也,非盗也。变彼作我书,阶也,非借也。”此处所言之贯通即为“变彼作我书”,是临帖的又一阶段,是处于对某一碑帖熟练掌握之后的迁移变通能力的培养。练习时可以分步骤进行,由微观的点画、转折到宏观的结字、章法的替换。如图(十四)(左边为

8、原碑刻,右边为作者临作):可以看出,这种练习既有点画的粗细、长短、方圆的转变,也包括部首的大小、正斜、高低的替换。当然,这样的转变必须遵循该碑结字规律,否则,易失法度而沦为野道。临帖的更高境界是意写。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上云:“蔡君谟所摹右军诸帖,形摸骨肉,纤悉具备,莫敢愈轶,至米元章始变其法,超规越距,虽有生气,而笔法悉绝矣。”这里,米芾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