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ID:9429660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_第1页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_第2页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_第3页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_第4页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X―效率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一、X-效率理论的提出  从经济学诞生伊始,人们就没有停息过对效率问题的探究。它不仅是经济学存在的原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即厂商(企业)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的集合约束下,实现效率最大化(产量极大化或单位成本极小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出现,影响效率的因素日趋复杂,考核效率的角度也日益多样。通过归纳以往文献,可将效率划分为四种类型:  配置效率,即主要考虑人、财、物配置到

2、哪里?企业内部如何组合?什么状态下资源既无闲置,也无浪费等。如果在给定的技术状况下不能通过投入要素(劳动与资本)的最有效(机会成本最低)组合生产出最优的产品组合,就会出现所谓的“资源配置不当”,如企业规模和企业投资方向选择不当,区位选择不当,资源在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配置不当,资本和投资配置不当。可以说,配置效率涵盖了所有经济组织内部和宏观经济层面有关资源分配、流动和处置的问题。  组织效率,它主要用来描述组织目标完成程度。由于企业是许多契约的联结,因而组织目标实际上是一组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

3、“利益相关主体的最大化”,它是一个多目标最大化约束。按目前流行的说法,企业组织的基本目标可以解释为组织价值(经营成果)最大化,财务报告与会计披露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财产和债务的安全性、持续经营和长期实现价值等目标的完成程度。  技术效率是一种由于技术进步,如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带来的企业竞争力提升。  制度效率,一般用来反映企业制度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企业制度投入主要是指单位制度成本,设计并完成某一制度安排所支付的资源;企业制度产出则表现为已经实现的有关激励和资源配置的操作(或交易)的总和

4、以及这些操作(或交易)的有效性,但它不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果的产出。  由于代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只承认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存在,却忽视了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的作用,因此Harvey・Leibenstein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X-效率理论”,他指出:“经济学的进步中疏漏了经营者和工程人员的效率观念,效率表明人员和机器的工作无论有多么好,或者多么糟。一旦配置效率或利润的极大化假设相结合,就不再有经营者和工程人员的效率观念存在的余地了。于是,企业和企业内部就有可能进行次优(suboptimal)经

5、营。”1993年,弗朗茨进一步将X效率定义为:X代表不明的非配置(低)效率,它(X低效率)是指经济单位本身由于内部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得机会的一种状态,其实质就是一种与组织(organization)或动机(motivation)有关的效率。  二、X-效率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  传统的公司治理由于没有跳出新古典经济理论“成本―收益”法的分析框架,只强调公司治理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忽视股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目的。从静态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结构设计是利益相关者经过重复博

6、弈最终达成均衡后形成的为实现最大化目标所组成的正式组织;从动态看,企业内部所设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实际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重新编排、组合的过程。因此,沿着“X-效率理论”对企业组织设计与实施展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另一条考察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思路。以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为例,由于各自诉求和利益取向的天然不同。按照该理论,决定公司内部不同利益者的努力程度的所有变量一部分由董事会控制,一部分由经理人控制。二者在博弈中表现为,董事会向经理人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经理人为此提供相应的努

7、力并达成目标效率。假设各方都有三种策略选择,如对董事会而言:第一种策略――黄金法则:董事会完全为经理人员着想,为其提供最优厚的条件和待遇,简称GR策略;第二种――自身利益极大法则,即董事会为了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而对经理人员提供最低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简称IM策略;第三、同业集体标准。这是一种考虑平均水平的折衷策略,简称PGR;同样的,经理人也存在对应的三种策略。  如何评判PGR策略的效率高低呢?“X-效率理论”用“群体惰化行为”加以解释。这是一种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他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具

8、体表现为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体绩效的提高的负相关关系,或者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搭便车行为。比如说:当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认为对方没有尽到应尽责任时,就都会通过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来感到公平;“委托―代理”关系中责任和权力关系复杂,双方实际投入与产出关系模糊,当认为自己的贡献大却无法衡量时,就会自动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自利动机诱使代理人降低对委托人的责任心,再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分工和责权利不清等问题,又会自发增加偷懒行为,从而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