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

ID:9511453

大小:5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2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_第1页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_第2页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_第3页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_第4页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

2、第1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部分。其成功集中表现为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大。不仅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农产品供求态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即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推进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归根到底,在于农村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统治较为薄弱的领域,市场取向的改革阻力甚小,变革的

3、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城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区域。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

4、第1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部分。其成功集中表现为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大。不仅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农产品供求态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即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推进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农村微

5、观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归根到底,在于农村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统治较为薄弱的领域,市场取向的改革阻力甚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城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区域。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组织形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之所以要构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强制压低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确保农产品统购统销任务的完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前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资本原始积累。超前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6、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的。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经济发展战略,对农业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使用价值形态上,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所必需的农产品数量;在价值形态上,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最低限度的启动资本。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则主要采取强制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来实现资本的转移。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为的是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居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要,并通过国家制定的低价收购农产品政策,把一部分农业收入转化为工业化启动资本。应当认识到,农

7、产品统购不仅仅是农产品收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农产品统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它同时还具有从农业转移资本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或者说,统购是交换和分配的统一体。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是服务于超前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从而形成一整套相当完备的制度体系,其在农村的微观政治经济组织制度,就是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这种制度把农村各级经济组织变成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以党和行政组织的职能来代替经济组织职能,完全否定各级经济组织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这种高度集中

8、的管理体制的形成,为的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行政干预,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通过直接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禁止自由贸易、关闭生产要素市场以及隔绝城乡人口流动等手段,使自己实质上成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的第一决策者友配者和收益者。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合法的范围内,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它虽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却无力抵制国家对这种所有权的侵犯。因此,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置于国家的强

9、制控制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控制也是相当严格的。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国家虽然支配和控制前者,但并不对控制的后果负直接财务责任,而国家支配和控制后者,则要以财政确保其就业、工资和其他福利。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独立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甚至怎样生产,更无权在市场上签订购买生产要素和出售产品的合约,但却要承担一切自上而下推行的行政命令的经济后果。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来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典型的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这种制度安排失

10、败的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晰,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为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其产权是以共有产权形式表现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说,每个成员都有共享资源和获取利益的权利,但谁都无法界定哪一部分资源属于自己,共有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