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ID:9673549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_第1页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_第2页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一、万物一源的太虚本体论  张载太虚本体论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佛老空无的有力回应,同时也填补了儒家在形上学方面的空白。在张载看来,世界的存在并非是空与无,而是万物有一个共同实在的、有无浑一的本源,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①。虚空的太虚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万物的本源是充盈太虚之中的无形之气,故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而太虚又即太和,太和道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②,太虚之气正是在这一清通不可象的神性的作用下聚成有形之物。因此,太虚即气一句并非是太虚等于气,太虚实乃一空间,其中包含气与神两者,气是构成万物的元素

2、,神是背后的主宰力量,气与神相即不离。由此可知,作为万物本源的太虚自然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一种融合有无的和合体。  然气何以能成万物而非一物?太虚则清,清则无碍,无碍则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③有形之物是因碍而形,所以原本全然之清无法完全的表现出来。又凡物莫不有性,由通闭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④。气因碍而聚成有形之物,加之万物通闭开塞的能力不同,所以原本全然的天地之性在有形之物身上体现出的性质自然千差万别,如此所以有人物之别。  《正蒙太和》篇中又言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聚成有形之物后并非一成不变

3、而永存,而是必然要再散殊为气复归于太虚,由有归于无,这样气就具备了绝对运动性和聚散不已的循环性。  包含太和之道和清通之气的太虚构本文由.L.收集整理成了宇宙的终极结构性本源,其催生万物变化的动能太和与其载体气的不离状态成就了太虚广大深厚、包罗万象的本源特质。张载本体论实现了有无同一、体用不离,不仅是万物的本源所在,同时其内涵中也抽离出抽象的作用万物的道体存在,也为人性的伦理道德提供了形上学依据。  二、天人同性的气化论  (一)主宰性的道体神  凡物莫不有性,性从何来?《中庸》言明天命之谓性,天是性的根源。性为何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⑤。性包含了抽象

4、的、超越性的天地之性即虚,又包含了具体的、局限性的气质之性即气。所以超越性的道体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浑一。那天地之性的内容是什么?即是超越性的主宰宇宙万物生化与存在的力量。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⑥道的体现是在气化的过程中,而道的内容即是天地之性。天所性者通极于道⑦,气化之道正是天地之性的体现过程。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万物生化的动力氤氲、相荡等来自于道,这种无形抽象的天之不测的神就是主导万物生化的力量,气有阴阳,推行有渐有化,合一不测谓神⑧。  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

5、尔⑨,有形之物只是神化作用的产物与遗留物,气聚而成物得到的只是神的糟粕,故而就回应了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而这同时也就间接证明了天下万物都是运行在神的统摄下,拥有共同的主宰性根源。  (二)必然存在的状态化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在这样一种必然循环的趋势中我们又体悟到化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如果宇宙的生化顺序只是由无形太虚到有形之物的单向运动,拥有气质之性、通闭开塞能力不同的万物则无法全部回到天地之性的状态,如此也就天人殊绝,何谈天人合一?正是有了气散而归太虚的必然性,所以无论万物能力同异都能再回到太虚之中,复得天地之性,这

6、是终极的天人合一。气的这种性质使得万物生死都处于循环往复的整体之化中,佛家的寂灭无余与道家的徇生执有都是割裂了这种整体性的思想。万物由太虚而来,又必归于太虚,方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⑩。既知太虚为本源与归宿,所以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B11。  化的性质一方面将有形之物与无形太虚的关系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形与无形的区别只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万物都无法逃离由散到聚、又由聚到散的必然气化过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神的作用贯穿于事物生化、运行的终始。因而化所体现的正是神的妙万物作用的整体过程。  (三)合异于同的性质感  从宏观的角度我

7、们看到了神与化对万物的重要影响作用,但这都是无形之道对有形之物的作用,那有形之物能否主动与无形之道建立联系?有形之间又是否具有关联性?张载哲学中感的命题正解决了这一疑问。  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B12由此一句可以得知,感是万物都具有的性质,感即是性。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性的灵明之处便是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B13,感正是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其作用则是合异于同。而异即是人与天、人与人、人与物的差别关系,感的目的即是要将这三者合一。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

8、,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B14,虽然物皆有感,但感的境界却不同。天之感是包含乾坤、阴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