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

ID:9705883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5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_第1页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_第2页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_第3页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_第4页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  “红色”革命与“新红学”,同时诞生在一个“红色”的年代里。他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所采用的“方法”,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这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段佳话。  就方法论所言,“新红学”的“考证’。方法是对“旧红学”[2]的“索隐”研究法的变革,是对旧红学的一种批判和淘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考证”这种研究新方法在红学研究中取代了“索隐”方法,成为主流,“技压群芳”,大有“独占鳌头”之势。当代世界西风东渐,红学研究中也曾出现过“系统论”、“综合论”、

2、“比较文学”、“结构主义”,以及“宏观研究”、“微观研究”等新方法的名词,经常弄得人们头晕目眩,但是这些新方法、新名词并没有动摇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新红学考证派的基础。  红学研究仍然是以“考证”为主要武器,考证派的势力仍然是红学研究界的旗帜和主宰者。因此,对红学研究中的考证,乃至考证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些研究,不仅对过去红学研究的走向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且对探索当代红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有所裨益!  1、“考证”,是一种研究方法  考证,又称考据。它作为一种研究、治学的方法,并非是源于胡适的发明,可以说是“古已

3、有之”。如宋代的宋祁、曾巩、沈括、洪迈、郑樵等前人就曾运用“考证校勘”的方法使古籍的字义贯通。这是“考证”或称“考据”学的发轫。到了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胡渭、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从顾炎武、阎若璩等考据大师那里继承了“考证”这种治经的方法。乾嘉时期的考据,已不完全同于宋学的考据方法,他们(清人)不仅注意古籍的字义整理贯通,而是更加重视“本文”的“厘正”,即如《经解入门·有考据之学》中所说的,“考据者,考历代之名物象数典宰制度,实而有据者也。”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的考证方法,是对清代乾

4、嘉考据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把传统的治经方法同来自美国杜威〔3〕的资产阶级实验主义方法相结合的新的“考证”方法。这种“中西合璧”的考证新方法,虽然谈不上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科学方法”,但它比“旧红学”所运用的“索隐”和“评点”[4]方法,显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它更接近“科学”。大家都知道,“索隐派”所用的“索隐”方法,把《红楼梦》中的故事硬说隐喻历史上的某件真人真事,这种研究结果只能掉进测字猜谜的泥潭,从而贬低或抹煞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评评点派”的“评点”方法,大约起源于明代中叶。最初,这种方法是山

5、于戏曲小说的盛行,书商们为了招徕顾客而聘请当代社会名流加以评点后出版。后来,这种“评点”方法成为中国文学史卜的一种研究、批评的现象。从整个评点派来看,其中当然也有优秀的文艺批评家(如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提出过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从大多数的评点内容看,“评点”内容多是无病呻吟,陈词滥调,他们的圈点批评把原作搞得支离破碎,缺乏完整的理论思维和系统的丧述。因此,不论是“索隐”方法,还是“评点”方法,显然无法对《红楼梦》做出比较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来,也无法推动红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事实上,随着科

6、学的进步、人们对过去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满足了。新的“考证”方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应运而生”。所以“新红学”一诞生就给“旧红学”狠命一击,而“旧红学”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让位于“新红学”。  如我在本文前面就说到的,“考证”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清人用它来治经,胡适用它来评《红》,方法虽然几近相同,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乃至最后所得的结果则不一样,或者根本就不相同。对此,人们不会误解,因此也就无需浪费笔墨去细细“交代”了。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那就是作为古典小说的《红楼梦》为什么要用这种“考证”的方法呢

7、?  2、红学研究需要“考证”  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小说,尽管有人说它可以当作历史来读,但这并不意味着《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典籍。只是由于这部旷世奇书中写了“很精细的社会历史”[5],它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使读者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封建社会”而已。因此,按着通常的“道理”来,考证只适用于古籍的字义及历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核辨证”。而小说—《红楼梦》只能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这种认识或看法,对绝大多数的小说来说,当然没有错。但对曹雪芹与《红楼梦》来说,仅仅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则远远不够,它需要“考

8、证”的方法。如果将所有的理由加以概括的话,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资料留下的太少,扑朔迷离,难以让人对这位伟大作家家世、个人经历、思想倾向等等,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例如,曹雪芹的祖籍、生卒年月。乃至他的民族归属、旗籍[6]等等,争论了近百年,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年来,故宫档案馆不断发现一些有关曹家的档案材料,对廓清曹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但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