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

ID:9728513

大小:62.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5-06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_第1页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_第2页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_第3页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_第4页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山志体例章法的继承与创新在黄山东麓的歙县,清代有位著名文学家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因山水想得意文章。如何将山水收之案头,做好山志这块得意文章,笔者思考已有时日。笔者认真研读了1988年版《黄山志》以及其他新编山志,并结合《司空山志》的编纂实践,对新编山志体例章法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想法,现述之于后,供修志同仁参考。  一山志篇目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地方志篇目自古以来大都采用纲目体,山志尤盛。1988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是获得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的志书。由于出版最早,因而《黄山志》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轮山水志的样板之作,后来出版的山志体例篇目与之大同小异。这本具有代

2、表性的《黄山志》为了创新,篇目一改传统,采用了章节体。说是章节体,实际上只有篇章,并没有设节,就直接到条目。现择取一段为例:第一篇,胜景。第一章,名峰:莲花峰、光明顶、炼丹峰、石门峰、天都峰⋯⋯第二章,怪石:吼狮石、龙虎斗、龙头石、醉石、老鹰石⋯⋯第三章,奇松:迎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第四章,云海⋯⋯章下为何没有设节?显然是因为各章之下峰峰独秀,石石怪异,松松斗奇,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联系。如果我们继承旧山志的传统体例,将这种章节体改为纲目体,大类为纲,小类为目,逐个景点为条目,体例结构便成如下样式:景观。名峰:莲花峰、光明顶、炼丹峰、石门峰、天都峰⋯⋯怪石:吼狮石

3、、龙虎斗、龙头石、醉石、老鹰石⋯⋯奇松:迎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显而易见,恢复纲目体,事以类从,纲举目张,条目独立,非常得体,首轮《黄山志》章节体硬性加上去的篇和序词纯属画蛇添足。  重修《黄山志》恢复了纲目体,而且在志稿评议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但是,从评议稿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它依然没有根本改变1988年版《黄山志》体例结构的缺陷,也就是说仅仅是从形式上取消了篇和章的序号,反映的内容仍然是松散的,没有整体性,让人看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应验了那句俗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看起来是个内容问题,实际上是体例问题,即形式没有做到为内容服务。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笔者与会的书面意见

4、就提出将旅游事业下的主要景区移到风景名胜(即景观)之下,先综述景区,后分述景点,这样综分结合、点面结合,既有整体,又有个体。此外,笔者心中早就酝酿着另一种方案。笔者原在编纂《司空山志》时,曾读过明朝人写的《司空见闻录》,该书结构上将司空山按5条上山路线编写,采用一线串珠的方式,将沿途景点按线路和方位记述,整体性非常好。当时设计《司空山志》篇目时就曾想以这古老的5条路线设置篇目,但考虑到志书横排竖写,之前又没有看到任何一部新编山志是这样的结构,就没有付诸实践。没想到在《黄山志稿》评议会上,笔者无意间发现一份民国22年(1933年)《庐山志》篇目复印件,该志的篇目就是按旅游路线设置志体的,如纲之二

5、:山川胜迹,下分山北第一路、⋯⋯山北第四路、山南第一路、⋯⋯山南第七路。回来后,笔者购买了该版本的《庐山志》,发现这种篇目形式正与《司空见闻录》的结构一样,采用一线串珠的形式记述景点。欣喜万分,终于找到了早就想运用的一种山志体例形式佐证。  今日之山志体例如何设计?重点在于整体反映景观面貌。笔者认为应博采新旧山志体例设计之长,可以概括山志体例设计的四要素:一是点,景观分点;二是类,景点分类;三是片,景点分区;四是线,景点分线。点是记述的核心,是志书条目的主体。根据不同的山形结构特点,可以形成三种体例形式:一是景点归类式。有的山体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所有景点都在一个景区,就可采用景点分类式,将景

6、点分为石、松、洞、泉等类别,事以类从记述。二是点面结合式。有的山自然分成几个独立的景区,规模宏大,则应先分区,后分点,或先综述景区,后分述各个景点,组成点面结合体式。三是点线贯通式。有的山景点自然形成线状,即使不是线状,任何游览区都是有游览线路的,按线路设计体式,非常适合读者和游览者的思维方式,按旅游线路一线串珠记述景点,景观整体形象将清晰鲜明。  二山志行文宜用快笔  大凡自然风景区都是大自然大手笔形成的,修志者将其收于案头,同样需要大手笔以真方法做真文章。《黄山志概述》说:狮子林前旧有一联: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意为黄山之美,非言语所能表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识人间真有此奇

7、景。描述黄山的文字,都没有达到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文出景生,山笔同辉的境界。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修山志如何使用穷峰峦之形胜,尽烟云之变态的行文走笔方法,做好山志这块大文章。  古代方志理论多以志书序跋的形式来论述。修山志用什么笔法,历代编修的《黄山志》序跋均有所论及,其中清代王士祯作《黄山领要录序》说得最为精彩:志者,史之属也。志录山水与史录人物虽各有体,然人物、山水皆有形有神。如何做到志录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