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ID:9735962

大小:91.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_第1页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_第2页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_第3页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_第4页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1764年,切萨雷贝卡利亚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第一次论述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他明确指出: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不可能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在当今刑法的发展过程中,死刑本身以及存废的问题在中国成为一个重大而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多数有意识的或者说是功利性的争论只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化的论据必须得到更多的、实质性的社会现实的支持。我们必须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对于刑罚尤其是死刑进行剖析,体会死刑所带来的浓郁悲凉。在人道主义

2、的观念下从死刑的泥沼中惊醒,增加我们对于死刑的全面理解。《刑法修正案(八)》一夜之间废除13个罪名的死刑无疑具有深远的寓意,死刑的合理性在立法现实面前已经出现深深的裂痕。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1764年,切萨雷贝卡利亚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第一次论述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他明确指出: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不可能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在当今刑法的发展过程中,死刑本身以及存废的问题在中国成为一个重大而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多数有意识的或者

3、说是功利性的争论只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化的论据必须得到更多的、实质性的社会现实的支持。我们必须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对于刑罚尤其是死刑进行剖析,体会死刑所带来的浓郁悲凉。在人道主义的观念下从死刑的泥沼中惊醒,增加我们对于死刑的全面理解。《刑法修正案(八)》一夜之间废除13个罪名的死刑无疑具有深远的寓意,死刑的合理性在立法现实面前已经出现深深的裂痕。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1764年,切萨雷贝卡利亚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第一次论述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他明确指出: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

4、,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不可能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在当今刑法的发展过程中,死刑本身以及存废的问题在中国成为一个重大而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多数有意识的或者说是功利性的争论只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化的论据必须得到更多的、实质性的社会现实的支持。我们必须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对于刑罚尤其是死刑进行剖析,体会死刑所带来的浓郁悲凉。在人道主义的观念下从死刑的泥沼中惊醒,增加我们对于死刑的全面理解。《刑法修正案(八)》一夜之间废除13个罪名的死刑无疑具有深远的寓意,死刑的合理性在立法现实面前已经

5、出现深深的裂痕。  浅谈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  1764年,切萨雷贝卡利亚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第一次论述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他明确指出:死刑不可能成为一种权利,因此也不是一种权利。死刑是不可能有益的,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在当今刑法的发展过程中,死刑本身以及存废的问题在中国成为一个重大而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多数有意识的或者说是功利性的争论只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化的论据必须得到更多的、实质性的社会现实的支持。我们必须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对于刑罚尤其是死刑进行剖析,体会死刑所带来的

6、浓郁悲凉。在人道主义的观念下从死刑的泥沼中惊醒,增加我们对于死刑的全面理解。《刑法修正案(八)》一夜之间废除13个罪名的死刑无疑具有深远的寓意,死刑的合理性在立法现实面前已经出现深深的裂痕。  民众的态度一直是死刑保留的重要支柱。有学者认为:对于正在建构自身法律秩序的中国而言,保留死刑不仅是由现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也是主流民意之所在。在日本,也有学者认为死刑的存废必须以多数国民的正义感、法律确信为基础。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调查表明,经常被用来引用为保留死刑做辩护的民意,是一个

7、相当不可靠的、存在疑点的论据调查还表明,在民意测验中所使用的问题的类型对民意影响很大。当被调查者获得足够的关于犯罪和罪犯本人以及可能代替死刑的选择的信息时,要求严厉惩罚特别是要求死刑的人就少了。还有学者认为:集体意识特别是以民愤、民意、舆论、正义感等表现出来的公共意志,往往又是交织着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相当的情绪性、不可捉摸性,甚至可能陷入歇斯底里和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由此,又出现了对于民意引导的问题。早在2002年湘潭召开的广为关注的死刑问题国际研

8、讨会上,对于民众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争论。时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夏勇教授就认为:民众支持死刑最为重要的理由是报应。从针对报应观念的角度,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死刑旨在剥夺生命,惟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但是,教育是一个外延如海洋般广阔的概念,单纯依靠法律观念的改变并不能解决问题。陈兴良教授等认为:死刑应当废除,并不等于在一个具体的社会里马上就能够废除。废除死刑应该同时具备物质文明条件和精神文明条件。;精神文明条件是指民众不再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