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

ID:9762516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8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_第1页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_第2页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_第3页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严.L.格讲,海派文学并不是一种界定明确的文学流派,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租界文学和洋场文学的混合的文学现象,以其特定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宣泄着它的独立另类与标新立异。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海派文学有两种传统:一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如新感觉派;一是以左冀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评,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40年代,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这两个传统融合形

2、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1]但是,这几种说法都有着偏颇之处:在时间的延续上,只关注了1949年之前的前海派文学,而对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海派文学视而不见。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海派文学应该是指以上海都市文化意识为内核的,以渲染上海风貌、塑造上海灵魂等为己任的作家作品。[2]海派文学的沿袭流传并非延续性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一度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再度振兴。在此,本文着重论述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文学所显现出的现代意识与文化自觉。  商业化氛围中的都市精神自觉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浪潮

3、的冲击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变。在都市商业化氛围中,现代意义上的海派文学产生了。无论是以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性爱小说作家群小说,还是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还是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十里洋场娱情小说,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化共同特征不能不引起普遍的关注。  商业化的文化市场背景、日益健全的稿酬制度保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实现、现代媒介的大力推动,为作家进行商业化文学创作奠定了物质与制度基础。由此大多数作家认识到经济属性对人的合理意义与社会价值,确立了以文讨生的商品意识。苏青

4、就曾感叹: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或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着生活而写作的。[3]  文学生产方式的变更与进步,为海派文学的创新与自觉提供了契机。发达的报刊出版业促使文学生产方式革新,杂志和报纸与大众的结合带来了政治化和商业化这种文学生产的新的变化。在这里,文学似乎不可避免地与五四文学断裂,转变成为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与商品生产,并且成为一种独立运作的力量。[4]海派作家放弃对重大政治事件的记叙,转而以饮食男女、时尚潮流为基点,着力描述与都市生活相契合的世俗化主题与民间意识形态,现代笔法印迹着厚重的都市物质文明质感,成功地

5、吸引了大众眼球。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5]P254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以绚丽多彩的笔调描绘出都市五光十色的奇异风景,也描绘着都市男女虚荣与欲望的都市情结。同时,海派作家从自身体验出发,作品在较深的心理层次上渗透着都市物质文明对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与病态遗留:孤独,寂寞,压抑,怅惘,自我精神折磨以及理想覆灭后的心理滑落,透析出都市人严重的精神危机与话语失落,从而引起大众对海派文学的心理认同感

6、,读者的接受意识呈现出容易化倾向。一回儿这四个人全不笑了。四面还有些咽住了的,低低的笑声,没多久也没啦。深夜在森林里,没一点火,没一个人,想找些东西来倚靠,那么的又害怕又寂寞的心情侵袭着他们,小铜钹呛的一声儿[5]P261穆时英笔下五个都市男女虽然身处热闹繁华的夜总会中,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是寂寞、孤独的,以狂笑来掩饰着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倾向促使海派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迎合大众口味的让步,以至于有些文学作品粗制滥造、品位低下,带有一定的商业性炒作倾向。但是,作为生活在上海文化商业体制内的职业作家,海派作家在遵循商品规律的同时,

7、也在极力地维护着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海派作家内心深处有着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矛盾,他们对现实有着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焦虑,但他们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新与旧、雅与俗、文与商之间挣扎,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海派文学更有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人生体验。[6]因此,尽管海派文学存在着一些过度商业化的消极方面问题,但其商业化氛围中的都市文化精神自觉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要方面的。  大众化气息中的市民意识自觉  海派文人注重对在上海这一繁华与梦幻的大都市中艰难生存着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与精神特质的摹写,并自觉地将女性主体意识提升到文学高度。日常生

8、活意识、俗人意识、女性主体意识的充分描摹宣示着大众化气息强烈的新市民意识的觉醒。  (一)日常生活意识  日常生活意识是海派文学着力摹写的上海都市新市民自我意识觉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