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ID:9849968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2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_第1页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_第2页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_第3页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_第4页
资源描述: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好学生的首要标准要恭恭敬敬地地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

2、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沟通上保持零距离,从而使其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呢?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要点:一、同感同感不是同情,是设身处地的,想体验自己精神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同感要求我们站在学生

3、的立场上,去除教师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与学生共情,有同理心。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曾经有个学生考试得了第一名,欢天喜地的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这次考试的了第一名。”我漫不经心的随口回答:“你取得了第一名,真是了不起!但你以后可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争取再考第一。知道吗?”孩子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地走了。我一惊,细细思之才明白:今天,孩子因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万分,跑来与我一起分享,而我却担心他会骄傲,劝诫他在学习中不能

4、掉以轻心。我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4在学生看来,恰是不信任他的表现。他是如此高兴地来,却被我不信任的一瓢冷水浇得沮丧万分。如果我这样说:“真了不起!取得了第一名很高兴吧!恭喜你,老师也很高兴。看来你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咱们继续加油!”孩子或许会因为我的高兴而更加有成就感,更加有自信心,从而形成继续向上的动力,那么,我还需要担心吗?二、真诚摘掉面具,袒露真诚。教师要以真诚的言语、行动和情感,叩开学生的心门。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一等”。若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

5、的目光。因此,教育必须站在理解与对话的平台上,教师坦诚地面对学生,开诚公布的、直截了当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的将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行为亮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学生就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了。在这里不妨引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自由散漫、上课睡觉、作业敷衍的学生,在一次与家长、班主任的三人会谈之后,竟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一次聚会上,班主任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他说

6、:那天,我看见您流泪了。原来,当班主任了解到他家的境况后,深深地被触动了,眼底不禁闪动着泪花。这一切,都被敏感又好强的他看在眼里。在班主任与他的一次长谈后,他决定振作起来。是老师,用真诚架起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老师,用真诚架起了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由此可见,教师要爱憎分明,敢于剖析自己,表露自己的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优缺点,选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并学会与学生同悲共乐,用真诚感动学生。有教师真诚的付出,必能换取学生真诚的回报,与学生之间达到情感层面的互动,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沟通与交换。三、尊重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作深刻的冲动。”苏霍姆

7、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像含羞草,像花朵上的露珠,我们应慎之又慎的对待。尤其是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4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着不良历史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学生。当恩格尔老师通知爱迪生的家长把他领回去,并对爱迪生的母亲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时;当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他的父亲以为他是一个弱智儿童,而他的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时;当邱吉尔上小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品德评语很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