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ID:9933454

大小:37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6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_第1页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_第2页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_第3页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_第4页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_第5页
资源描述:

《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宣明講座筆記(十九)--《黃帝內經》氣厥論篇第三十七本篇主要論述了五臟寒邪與熱邪相移引起的病變。應方生解釋說:氣指氣機。“厥”有多層意思。在《傷寒論》中指逆亂,失常。如“四肢厥逆”就是指相反、倒過來的意思。四肢原應溫熱,現冰冷即爲失常。另外“厥”還表示顛倒、倒下,一般指氣逆而造成的危症、重症等。本篇篇幅較短,但內容相當豐富,值得深究。一、       《難經》之第五十篇應方生引用了《難經五十难》的部分內容來幫助理解本篇。“五十難”經文運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論,分析疾病傳變過程中病邪虛、實、賊、微、正等性質。附【原文】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

2、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白話解】五十問:致病邪氣中,有的叫虛邪,有的叫實邪,有的叫賊邪,有的叫微邪,有的叫正邪,怎樣區別它們呢?答:依據五行生克關係,從生我之臟傳來的邪氣,稱為虛邪;從我生之臟傳來的邪氣,稱為實邪;從克我之臟傳來的邪氣,稱為賊邪;從我克之臟傳來的邪氣,稱為微邪;直接侵犯本臟的邪氣,稱為正邪。這該怎樣理解呢?譬如心病,風邪通於肝,肝為心之

3、母,風邪傷心致病,就是虛邪;暑邪通於心,傷暑所致心病,就是正邪;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傷及脾臟,脾為心之子,所以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導致心病,就是實邪;寒邪歸於肺,肺為心所克之臟,寒邪傷心致病,就是微邪;水濕內應於腎,腎為克心之臟,濕邪傷心致病,就是賊邪。二、       寒邪相移1、腎移寒於脾:屬微邪。脾主肌肉,寒氣化熱,則腐肉而爲痈膿。脾又統攝元真之氣,脾臟受邪,故少氣。2、脾移寒於肝:肝微血,寒則血凝泣。肉寒而衛氣結聚,故爲痈腫;肝臟主筋,肉寒而筋脈拘急,故爲筋攣。3、肝移寒於心:屬虛邪。肝爲陽臟,而木火主氣,陽並於陽,故狂。且心脈起於心中,出

4、屬心系,下膈,故爲隔塞不通。4、心移寒於肺:屬賊邪。金被火刑,肺精燥爍,故爲肺消,肺消者,飲少尿多,即入少出多,精氣耗散,主死不治。5、肺移寒於腎:屬虛邪。肺寒入腎,腎邪幹母,上奔於肺,故爲湧水。大腸爲肺之腑,今肺腎俱爲寒迫,上下皆無處流通,則水氣留在大腸內。湧水病的特點是在按壓患者的腹部哩,感覺很不堅實,有水氣留滯在大腸之內。患者如果快步行走,腸中就會發出激蕩流動的聲音,就像裝著水漿的皮囊在搖晃時發出的聲音一樣。應方生說,《金匱要略》中的己椒藶黃丸就是主治此症的。此方由防己(利水)、椒目(利水),葶藶(去痰利水)、大黃(通導大腸)組成。應方生

5、針對一些病症酌情補充了藥方以及藥方內各藥的功用,下同。三、       熱邪相移1、脾移熱於肝:屬微邪。肝藏血,又主驚,今脾移熱於肝,傳其所勝己者,其熱盛,則肝氣必虛,故被所勝者乘所不勝,當爲驚爲衄。2、肝移熱於心:屬虛邪。心屬君火,肝有相火,肝移熱於心,傳其我所生者,然心不受邪,以母傳子,而二火炎熾,病不可支,故死。3、心移熱於肺:屬賊邪。心居於膈止,火熱淫於肺金,則金水之液涸。膈上之津液耗竭而爲消渴,爲鬲消。可處白虎加人參湯,清降肺熱。4、肺移熱於腎:屬虛邪。肺主氣,腎主骨,肺熱有餘,傳之於腎,傳其我所生者,則氣與骨而皆熱,其骨成痓而難舉,

6、柔則痿弱無力。針對柔痓可處桂枝湯加瓜蔞根。5、腎移熱於脾:屬微邪。太陰脾喜燥怕濕。今受濕熱相乘,脾氣蔝傷則不能磨運水穀,而爲腸澼下利。穀氣已絕,故爲不治之死證。6、胞移熱於膀胱:膀胱原爲胞之室。衝任起於胞中,爲經血之海,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熱則水道燥涸,故有癃閉。可處小薊飲子(小薊、生地、滑石、木通、蒲黃、藕節、淡竹葉、栀子、當歸、甘草等)。7、膀胱移熱於小腸:膀胱上口上連於小腸,今膀胱之熱移之,是水能勝火也,故小腸本受盛之官,化物所出,今火熱熏蒸,其腸隔塞,而熱燥不下,不得二便,且熱上出於口,亦爲口瘡而糜爛,實爲七竅在上

7、,口通腸胃之故。可處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另可視情況加淡竹葉、栀子以清心火和小腸火)或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8、小腸移熱於大腸:小腸主液,大腸主津,小腸移熱於大腸,則津液留聚而爲虙瘕。小腸主火,大腸主金,火熱淫金,則爲腸痔。9、大腸移熱於胃: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爲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胃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故稱食㑊。應方生推薦北宋的《聖濟總錄》卷第四十七胃門下,有許多治療“食㑊”的方子可以參攷。10、        胃移熱於膽:有胃病,熱移於膽,而膽木生火,亦當善食而瘦,所以也稱食㑊。1

8、1、        膽移熱於腦:膽脈起於目銳眦,上抵頭角,下耳後,凡腦後之穴曲折布繞,故膽移熱於腦,則鼻梁處有辛辣感。如熱久不退,鼻熱既久,血從上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