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

ID:9969448

大小:7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7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1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2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3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29B01)、(2007BAD29B01)郭仁湘1,符书源1,陈国华1,周先雄2,骆剑1,杨薇1(1海南大学海洋学院570228,2万宁业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571500)摘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400g(68.73×104粒),孵出仔鱼约53×104尾,用池塘育苗实验。在水温27.0℃~32.0℃、盐度27~32、pH值7.95~8.30、溶解氧5mg/L以上、氨氮0.10~0.12mg/L、透明度25~35cm的条件下,通过用小球藻调节池塘水质,培育原生动物作为仔鱼的开口期饵料,按仔鱼不同发育阶段,投

2、喂生物饵料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经过31天的培育,育成平均全长31.86mm的幼鱼1.5×104尾,育苗成活率达2.83%。测定了鞍带石斑鱼在池塘育苗条件下的全长增长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生物饵料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俗称龙胆石斑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alus),为暖水性、中下层珊瑚礁鱼类,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密克罗尼西亚,南至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诸岛和海南岛等海域,数量稀少。鞍带石斑鱼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

3、,抗病性强,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与消费者的喜爱,有着广阔的养殖前景。但该鱼自然种苗资源稀少,苗种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养殖的发展,通过人工繁殖,生产批量健康的种苗成为鞍带石斑鱼规模化养殖的关键,中国自1995年在台湾省开展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以来,鞍带石斑鱼人工繁育一直是水产养殖工作者关心的课题[1~3]。作者用池塘进行鞍带石斑鱼育苗,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1育苗设施育苗用池塘面积40m×60m,水深约2m,泥沙底质,水泥护坡。池塘四周铺设塑料软管,每隔3米分出一小气管,接充气石投入池塘充气。池塘沿对角线配备两台0.75kw的叶轮式增氧机。池塘

4、使用前,经暴晒,用漂白粉消毒处理后,进水培养生物饵料。进入池塘的育苗用水经砂滤处理。第一次进水,使水深1.2m,施肥培养生物饵料,并从藻类培养池塘抽取小球藻(Chlorellasp.)接入池塘。经3d的饵料生物培养,池水呈微绿色,水中出现原生动物、轮虫等,即可购进石斑鱼受精卵。1.2受精卵来源及孵化鞍带石斑鱼受精卵400g,从三亚红沙港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到育苗场。在池塘中设置于一只3m×4m×2m的孵化箱,孵化用水经过砂滤处理,孵化箱上方设置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将受精卵小心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当天孵出仔鱼。仔鱼孵化第3d,将孵化箱口缓缓沉入池塘水面,让仔鱼随水散入池塘。1.3鱼苗的池

5、塘培育受精卵投入孵化箱前3d,池塘已经进水并开始培养饵料生物。仔鱼孵出当天,向池塘接入轮虫,并泼洒利生素增加池塘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仔鱼经3d的孵化箱培育,即放入池塘。此时,必须保证池塘有丰富的原生动物和轮虫,但不宜有桡足类成体。仔鱼下池前一周,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检查一次透明度和饵料生物的密度。当透明度不足35cm时,则须向育苗池添加小球藻液;当轮虫密度不足300个/L,则须投喂轮虫。仔鱼孵化后第11d开始,除保持育苗池有足够密度的轮虫外,开始增投桡足类幼体,要求桡足类幼体数量占轮虫数量的1/5左右,以后逐渐加大桡足类的投喂量,至仔鱼20日龄,停止投喂轮虫,仅投喂桡足类,桡足类的用量可

6、根据池塘鱼苗密度确定,大约1万尾鱼苗每天投喂1kg桡足类。仔鱼进入稚鱼期后,增加桡足类的投喂量,还可投喂一些个体更大的浮游生物饵料,如海水枝角类,蒙古裸腹蚤[4~6]。待稚鱼至孵化后第25d,开始于池边泼洒少量的新鲜鱼糜。待鱼苗发育成幼鱼,即排水、拉网起捕。1.4环境因子的测定和鱼苗生长的测定育苗过程中,测定了池塘水温、盐度、pH值、氨氮、透明度等,以掌握鞍带石斑鱼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从仔鱼孵出开始,每天20∶00时取样并测量仔鱼全长,并解剖、观察消化道内的食物种类[7]。二结果2.1育苗池塘环境条件和饵料生物的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7.0℃~32.0℃,盐度27~32,pH值7.95

7、~8.30,溶解氧5mg/L以上,氨氮0.10~0.12mg/L,透明度保持25~35cm。仔鱼从孵化箱中放入池塘前(3日龄),池塘中的浮游生物饵料以纤毛类居多[8],部分褶皱臂尾轮虫,少量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成体。仔鱼放入池塘后,向池塘投入轮虫,并保持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密度在250~350个/L,此时,原生动物的密度有所下降。随着仔鱼的生长,池塘内的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的数量在快速减少,每天必须向池塘中补充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数量,以满足仔鱼的生长需要。2.2鞍带石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