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ID:11422729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_第1页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_第2页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_第3页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点带石斑鱼育苗技术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3个:(1)出膜仔鱼小,全长1.6mm左右,活动能力弱;(2)摄食活饵料,饵料培养环节多,难于控制,常造成饵料供应不及时;(3)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狭窄,人为控制难度大。这些原因致使育苗效果不稳定。作者从1998年8月开始准备,分别于1998年10月、12月,1999年1月、12月和2000年1—4月,从饵料准备、环境条件的控制、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先后进行了58批次的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育苗池与用水处理室内水泥池,

2、长方形,面积10m2(4m×2.5m),池深1m。进、排水方便,能控制温度、调节光照。每池设12只气石充气。育苗用水要求水质清洁,使用前经砂滤。  2育苗环境条件  2.1水温  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29℃,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0~3l℃仔鱼活动不正常。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  2.2溶氧量   一般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4mg/L以上。  2.3氨氮  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作者在育苗试验中曾多次发现氨氮含量

3、达到1.2—1.5mg/L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身体与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快速窜动,或身体纵轴与水面呈45℃左右快速仰游等,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2.4光照  试验中发现,育苗池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光照低于5000lx时,仔鱼发育缓慢,开口摄食困难;光照太强,育苗池中藻类生长极快,对鱼苗生长不

4、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2.5盐度  点带石斑鱼产卵、孵化用水盐度为30—33‰时孵化率较高,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盐度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后期盐度可逐渐降低。  3放苗  3.1放苗前的准备  3.1.1育苗池消毒通常将池底和池壁刷净,漂白粉消毒,冲洗3~4遍至用硫代硫酸钠测试无余氯即可。  3.1.2调节光照要求光照时数11h以上,中午水面最大光照强度6000~8000lx。一般育苗季节的光照强度都高于此值,可在育苗池上方铺盖遮光网调节光照强度。

5、  3.1.3培育水育苗初期,水深40cm。接种一些单细胞藻类,尽快地在育苗池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保证水质不致于变化太快,还可作为轮虫的饵料。通常在放苗前一天注入新水,每立方米水加入浓的小球藻液40~60L、金藻液2.5—5L、浓缩海洋酵母15ml。   3.2放苗  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条件下孵化时间20h左右,初孵仔鱼当天就可以进入育苗池。放苗密度30000~50000尾/m3。放苗时注意适宜的水温和盐度,孵化用水(或包装袋内)与育苗池的水温差不超过1℃,盐度差不超过3‰。将鱼苗慢慢放

6、到池内。刚下池的鱼苗喜聚在池角,并且以上层为多。  4饵料及投喂方法  育苗前,要准备好各种饵料,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及时更换不同种类的饵料。更换饵料应注意:(1)每次更换饵料,要有2—3d的过渡时间,以便多数鱼能很好地适应新饵料;(2)更换饵料要适时,太迟影响鱼的生长,太早则由于大部分个体还不能摄食,不仅浪费,还会引起生长不均匀,使个别能摄食较大饵料的个体长得特别快。  4.1开口饵料  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摄食一般在出膜的第3~4天,水温24~26℃第4天开口,26—28℃第3天开口。仔鱼开口摄食时有两个明显的特

7、征:(1)肉眼观察到仔鱼的眼部黑色素和腹部黑色素已经出现;(2)将仔鱼置于玻璃杯中,可见其用吻部有力地碰撞杯壁或杯底。一旦发现仔鱼有摄食动作,要及时投喂开口饵料,保证仔鱼得到足够的营养。仔鱼开口摄食后,前3d喂以贝类幼体,也可以直接投喂某些动物的成熟卵细胞,如江珧卵、牡蛎卵、海胆卵等。每天投喂4次,每次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投喂贝卵(或海胆卵)10g,均匀泼洒全池,并在仔鱼开口的第2天起投入少量的轮虫。  4.2轮虫喂饵料的第4天起停止投喂贝类幼体(或贝卵、海胆卵),改喂轮虫为主,辅之以桡足类无节幼体。由于轮虫的不饱

8、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不能满足仔鱼的营养需要,在投喂轮虫前应用轮虫强化剂进行强化培育。此期间保持育苗水体的轮虫密度为10000—20000个/L。投喂轮虫的时间为10d左右。  4.3挠足类  当鱼苗开始长出背棘和腹棘(约14日龄),活动能力增强,可改喂挠足类为主,保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密度为1000—2000个/L。点带石斑鱼苗以桡足类为主要食物的时间较长。有20d以上(约为整个稚鱼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