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ID:12705554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8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2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3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4页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争鸣”局面(一)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候争霸;新阶级力量正在形成。3、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根本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1)孔子①思想主张:思想核心:“仁”和“礼”,—“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正名”。哲学思想:天是最高的人格,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活动及思想: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

2、知新等等②评价:A、经后世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①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哲学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②评价: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对中华民族良好品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3)荀子: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②政治思想: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王霸并用。:思想特点:杂取百家评价: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为什么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

3、,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2、道家(1)老子思想主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消遥”;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3、墨家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4、”、“尚力”和节俭。(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②其思想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为什么墨家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4、法家和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1)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法治国;②认为社会不断发展,主张变法革新。(2)评价:①法家的集大成者,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②主张变革的精神,影响后世。三、“

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思想;法家——政治思想和变革思想3、促进春秋战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二、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一)背景(汉武帝时期)1、经济、政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2、思想:“黄老之学”已不适应新形势。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核心,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2、新儒学内容

6、:①天人感应学说②大一统③君权神授④三纲五常3、对新儒学的评价:(1)有利于巩固君主统治和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2)“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3)三纲五常有消极和积极的一面。(三)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表现):1、思想上:独尊儒术2、教育上:设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3、政治上:起用儒者参政(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三、宋明理学(一)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隋唐:“三教合一”趋势,各家思想互相渗透。2、宋朝:民

7、族、阶级矛盾尖锐——调整统治思想重文政策——良好社会环境3、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二)主要派别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主要思想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人性上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3)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想主张陆九渊:“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王守仁:“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属于唯

8、心主义;◆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