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ID:16020317

大小:10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7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2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海南单科,2,2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2011广东文综,12,4分)

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1)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2010浙江文综,13,4分)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2010山东文综,9,4分)”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3、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6.(2013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

4、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2(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7.(2012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5、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2)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8.(2009山东文综,27,8分)(节选)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

6、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3)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12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1.(2013课标Ⅰ,25,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2013广东文综

7、,14,4分)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3.(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

8、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5.(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6.(2013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