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ID:15931853

大小:10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6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学术研讨会-2005芜湖词类研究的进展沈家煊1.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跟过去的词类理论的差别,C代表一个词类,m1,m2,m3,m4,......代表这个词类的成员:传统的词类理论:C={m1,m2,m3,m4,......}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C={m1<m2<m3<m4......}按照传统的词类理论每一类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均等的,按照词类的“典型效应”理论每一类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均等的,在典型性上m1弱于m2,m2弱于m3,m3弱于

2、m4,......。不仅一个词类内部的成员处在一个连续的等级上,词类与词类之间也呈现出一个连续统。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俄语中数词跟形容词、名词的关系。我们不能在形容词和名词之间一刀切,数词介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其成员不同程度地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特性:名词数词形容词←—————————————→Ross(1972)建立起一个英语中动词到名词逐渐过渡的连续统:动词>现在分词>完成式形式>被动式形式>形容词>介词>形容词性的名词>名词Givon(1979,1984)建立起“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连续统,名词最稳定

3、,最不易随时间而变化,动词最不稳定,最易随时间而变化,形容词则介于两者之间:名词形容词动词←—————————————————→最易随时间变化最不易随时间变化张伯江(1994)在Ross等人的启发下建立了汉语中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用来对词类活用的自然程度作出解释: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空间性最强时间性最强张国宪(1993)则主要从单双音节的角度建立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动词>名词这些研究都表明,词类的

4、典型效应和连续性已经受到重视,这和过去以词类离散性为出发点的词类理论是很不相同的。2.词类和意义在词类和意义的关系上至少有以下三点新的认识:1)纯粹按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状况来划分词类也摆脱不了循环论证。2)实际上在选择什么样的分布标准时已经凭借意义。3)要想作跨语言的词类比较,意义标准是不可或缺的。9纯粹按意义标准分类,问题出在循环论证。但是,纯粹按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状况来划分词类也摆脱不了循环论证。设一个系统的内部成分为A,B,C,D,如果不借助外部标准,光在系统内部用B来定义A,用C来定义B,用D来定

5、义C,最后不得不用A来定义D。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朱德熙(1982)在划分名词时同时采用两条标准:(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2)不受副词修饰。在定义副词时采用的标准是只能充任状语(也就是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以便跟形容词区分开来)。于是名词的定义包括不受副词修饰,而副词的定义又包括不修饰名词。实际上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分布标准时已经凭借意义。文炼(1995)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分布标准的选择是从意义出发的,很有说服力。这里引述如下。假定有下列四组词:第一组来吃讨论参加管理(能带宾语,不能加“很”)第二组大好简要干净

6、坚固(能加“很”,不能带宾语)第三组懂怕了解喜欢感谢(能加“很”,能带宾语,还可以同时加“很”和带宾语,如“很懂道理”)第四组活跃方便丰富繁荣(能加“很”,能带宾语,但不能同时加“很”和带宾语)第一组明显是动词,第二组明显是形容词,第四组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至于第三组,可以另立一类,也可以并入第一组或第二组。并入第一组的区分标准是: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而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并入第二组的区分标准是:能加“很”的是形容词,不能加“很”而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为什么一般的语法书采取了第一组和第三组合并为动

7、词的办法呢?这主要是考虑动词在意义上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而带宾语这个标准最能体现动词表示的这种意义。有没有普遍存在的词类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不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的词类区分?传统语法用意义作标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语言都要区分事物、动作和性状,因此也就都有名、动、形的区分。结构主义采用分布标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那么肯定,甚至是否定的,因为不同的语言按各自的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词类并不互相一致。我们如何确定语言甲按内部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某一类词跟语言乙用内部分布标准划分出来的某一类词是同

8、一类词?如何确定一种语言里划分出的两个类是两个大类还是一个大类的两个小类?如果排斥意义就根本无法回答以上问题。要想作跨语言的词类比较,意义标准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对汉语的词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有必要将汉语的词类置于世界语言的范围内来考察。3.词类和句法成分在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问题上,汉语语法学家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言以蔽之就是:做到了“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了“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朱德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