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

ID:17459670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糖尿病足(D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DF)的疗效较单用西医药治疗为好。【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亦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70%以上患者需手术治疗,甚至截趾或截肢。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

2、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近三年来,笔者对19例糖尿病足(DF)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18例单纯采用西医药治疗的DF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7例D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6.3±15.2)岁;2型糖尿病17例,1型糖尿病2例;糖尿病病史2~23年;足部溃疡时间7d~18个月,0,Ⅰ,Ⅱ,Ⅲ,Ⅳ级分别为3,6,7,2,1例。对照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58.4±15.1)岁;2型糖尿病17例,1型糖尿病1例;糖尿病病史2~25年;足部溃疡时间9d~20个月,0,

3、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5,8,2,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足端坏疽性质及程度诊断标准[3]。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2.1.1选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水平。  2.1.2营养神经弥可保(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1次/d,疗程25~30d。3  2.1.3改善微循环给予654-2注射液,1mg/(kg·d),肌肉注射,1次/d,疗程25~30d。 

4、 2.1.4控制感染有创面感染者,均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  2.1.5局部换药先用3%双氧水清洗创面,后用庆大霉素24万u,普通胰岛素4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清洗数次。  2.2治疗组全身治疗同对照组,并在对照组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竭粉、珍珠粉各5g,黄柏粉30g,地龙粉和冰片各50g,用香油调匀后外敷患处。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治疗前后DF溃疡大小、创面肉芽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确定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溃疡创面愈合,肢端末梢循环障碍明显改善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创面

5、缩小2/3以上,肢端末梢循环有所改善为显效;临床症状好转,创面缩小1/3以上。肢端末梢循环障碍有所改善为有效;溃疡、感染、坏疽创面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  3.2结果  3.2.1两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3.2.2两组完全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为3.20周,对照组为5.30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糖尿病易并发慢性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在此基础上,如出现机械性损伤,继发感染时将导致DF的出现。DF的发病基础主要为机体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异常等引起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障碍。治疗上以抗感染、降血糖、扩血管、

6、降低血液黏滞度等为基础。同时加强创面处理,改善足部血运。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气阴两虚,血脉淤滞,肢端失养,外感湿热所致,故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散寒除湿为原则,以足部创面中药换药为主。控制血糖是治疗本病的基础,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654-2、脉络宁、丹参、川芎嗪等药物的应用,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维生素B12可促进神经轴突受损区域再生,改善DF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中药血竭粉具有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养血生血的功效;珍珠粉外用有止血生肌、杀菌消毒的作用;黄柏具有清湿热退火毒功效;地龙有清热通络之功效;冰片具

7、有开窍止痛、清热的作用,故中药换药处理创面,可促进创面愈合。通过综合治疗观察,治疗组治愈率及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DF可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参考文献】3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5.  [2]郑莜萸.中医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3]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