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ID:26932880

大小:65.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李德功(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中丙医结合医院>河南安阳455000)【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02-0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牛.在四肢的缺血性感染性疾病,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脱疽范畴。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该病目前丙医尚无特殊的丙药治疗,我院在采用中丙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114例患者

2、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14例均系住院病人,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标准,其中男性63例,平均年龄52.4岁,女性51例,平均年龄59.2岁,病程1-25年不等,平均病程4.2年,入院时血糖7-13mmol/L28例,13-17mmol/L65例,17-25mmol/L21例,并发高血压者24例,并发冠心病者22例,并发脑梗塞者21例,眼底病变者16例。按中华全国医学会脉管炎专业委员会1990年制定的脉管炎中医诊断分型:属脉络瘀热型27例,热毒蕴结型56例,气血亏虚型31例。

3、2治疗方法2.1控制糖尿病运用饮食疗法,主食定量,副食饱餐,加强营养。2.2丙医治疗采用科学运动及情志调理,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即: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改善循环和微循环,改善末梢祌经功能障碍,抗感染以及局部的分级处理。2.3中医辩证治疗2.3.1脉络瘀热证(27例)主症:患肢麻木酸胀,烧浊疼痛,遇热痛甚,遇冷痛缓,夜间加剧,皮肤色红干燥,脱屑,光薄或皱裂,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口干多饮,患肢中小动脉搏动减弱还消失,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疗:滋阴清

4、热,活血化瘀。2.3.2热毒蕴结证(56例)主症:患部皮肤紫黑溃破,脓水恶臭,腐肉不鲜,发展迅速,疼痛难忍或疼痛消失,腐肉深至筋骨,甚者伴有发热,U渴喜冷饮,患肢动脉减弱或消失,舌质红降有裂纹,苔黄燥或黄腻,脉弦细或细数。治疗:清热解毒,活血止痛。2.3.3气血亏虚证(31例)主症: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溃疡久不愈合,肉芽灰暗,上皮不生长,脓水清稀,形体消瘦,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益气养血。2.4外治疗法2.4.1干性坏疽每日在常规消毒下用络合典溶液或外用五黄液(我院制剂)浸泡纱条包裹,

5、一日一换,待坏疽界线分离,施以清创。2.4.2湿性坏疽与深部脓疡纵深切开坏死组织,彻底开放创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U,同吋切除坏死组织,然后用抗生素、6542、胰岛素浸泡纱条包扎,一tl1-2次,也可以一次切除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感染源,腐肉较少、肉芽生长者可外敷生肌玉红膏或地榆油纱条交替运用,如果肉芽纤维化,不利于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可以反复刮创面,使其出血,如果有残骨外露,应及吋清除,上皮生长较慢吋,可以用上皮生长因子外敷。3结果3.1疗效标准3.1.1临床痊愈空腹及餐后2小吋血糖在正常范围,足坏死

6、组织血供恢复,溃疡愈合,症状消失。3.1.2显效肢端溃疡面积缩小,疼痛减轻,艿他症状明显好转,空腹血糖<7.2mmol/L。3.1.3无效凡达不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3.2治疗结果临床痊愈9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3%。4典型病例患者张某,男71岁,糖尿病史20余年,左脚小趾发黑疼痛20余天于2007年4月入院,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足背红肿,局部皮温高,左小腿肌肉萎缩,疼痛较甚,夜间为主,大便干、3日未行,伴口干,左足背动脉无搏动,舌质红,少苔,脉细弦,空腹血糖12.3mmol/L

7、,中医诊断:消渴脱疽(脉络瘀热证),西医诊断:糖尿病足,给予二甲双胍片0.5gU服,每日三次,消渴丸10粒,每日三次,外敷外用五黄液一日一次,中药汤剂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静脉给予香丹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经一个疗程治疗红肿消退,疼痛减轻,继续治疗,30余天坏死分离,施以清创术,溃疡愈合,症状消失,血糖基本正常,行走基本正常,临床痊愈出院。5体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多伴有心脑肾等血管

8、病变,主要是由于糖类及脂类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伤,激活了凝血系统,使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神经纤维间毛细血管数0减少,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狭窄,血管阻力增加,引起缺血缺氧,代谢功能和形态异常,导致高粘脂血症和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虚为气阴不足,实为瘀、热、毒,应以祛邪扶正为主,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