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习语翻译

动物习语翻译

ID:21979943

大小:19.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动物习语翻译_第1页
动物习语翻译_第2页
动物习语翻译_第3页
动物习语翻译_第4页
动物习语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习语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功能对等理论与英汉动物习语翻译09级翻译学方向郑锋林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英汉两个民族均擅长用动物来喻人寓意,因而产生了许多的动物习语。但由于中西方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英汉动物习语被赋予的不同联想和比喻意义。本文探讨了翻译中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交流。一,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对比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似的联想,英汉语中的某些动物习语也就具有相似的喻义。例如:胆小如鼠:ascowardlyasrat;蠢驴:asstupidasadonkey;老狐狸:ascunningasafox;披着羊皮的狼:awolfinasheep’sclothing等等。2.喻体不同,喻义相同比喻的民族性使得中英两个民族在表达相同或相近意义时使用不同的喻体,这样就形成了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例如:在比喻喝得多或酒量好时,汉语选用“牛”为喻体(牛饮),而英语却用“鱼”比喻(drinklikeafish);比喻某人急不可耐时,中国人说“像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用“像热锅上的猫”(likeacatonhotbricks)。 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有时候同一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表示同样的概念意义,但却具有不同的比喻意义。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中西方文化对狗截然不同的联想。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是正面的,狗被认为是人的良友,与狗有关的词语多是褒义的,所以才会有Everydoghashisday(比喻凡人皆有得意日);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这样的表达。东方文化注重的是狗的负面特征,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或人,如走狗、狗眼看人低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通常用“馋猫”来比喻人贪吃,带有亲昵的成分;但在西方文化里,“猫”常被用来比喻“恶毒的女人”。4.喻体空缺一种语言用作喻体的动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用来打比喻,即在后一种语言中出现喻体空缺现象。“牡蛎”在汉语中指一种有壳的软体动物。而在英语中oyster指守口如瓶的人,话少的人,所以才有dumbasanoyster(沉默寡言)。二,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应用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奈达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对中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贡献。论及翻译,奈达把它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 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能对等”的雏形“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最早出现在奈达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书中还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equivalence)。在奈达看来,“形式对等”的概念是很少见的,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强的差异;“动态对等”追求的是和原语信息最自然、最接近的对等翻译(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后来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并避免有些人对动态的误解,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并非相等),才是奈达所关注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要让译文和原文对等,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文的束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也就是奈达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内容信息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但二者中优先考虑内容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 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直译法基于英汉语言中对某些动物的共识,某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是相同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直译法,既保留了原语形象,又体现了深层意义,达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crocodiletears的喻义已为普通汉语读者所熟悉,我们可以把它直译为“鳄鱼的眼泪”。再如:“鹦鹉学舌”可译为toparrotwhatotherpeoplesay。2.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套译法有些汉语和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寓意却是相同的,这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相同的喻义被赋予到不同的动物的身上。这时候我们可以套用汉语中相似的动物习语来进行翻译,即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表面上两者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深层的意义和风格上却实现了对等。例如:cannotsellthecowanddrinkthe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鱼得水(tolikeaducktowater)。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意译法有时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相差甚远,在译入语中也没有与之具有相似联想意义的其它动物。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只能舍弃原语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这种方法虽然牺牲了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但却相对准确的保留了其喻义,达到了功能上的等值。例如:tohaveotherfishtofry(有别的事要做);人心不足蛇 吞象(Nomaniscontent)。4.喻体空缺——直译加注法还有一些动物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联想,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对于此种动物习语,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译文可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深层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的最大对等。如Itwaspackedlike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再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weaselgoestopayhisrespectstothehen—notwiththebestofintentions)。三,结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是翻译忠实性体现的基本保证。由于英汉文化在许多方面固有的差异,在动物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译入语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为导向,以达到形式、意义及风格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避免因文化内涵差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因为有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有了译者的辛勤劳动,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才能为全世界人所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熟谙原文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要非常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以便能敏锐地体察到两国文化的异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是无法做到语言传真的,但却可以要求文化传真。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词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 言个性,充分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因为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把在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斟酌文化思想意识的内涵。作为传播者的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所以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奈达指出,翻译即译义,就是要通过原语字面意义及联想意义的理解,然后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在译入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里他强调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找出动物习语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以求达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等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