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

ID:27195425

大小:4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1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_第1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_第2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_第3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_第4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仅从现存最早的明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到撰写本文的1999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明代;(2)清代;(3)“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4)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6)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打算仅就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略加论述。同时,限于条件,论

2、述的内容将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为主,适当兼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一、研究发展的基本轨迹八十年代伊始,已经摆脱“文革”桎梏,正在大胆解放思想的中国学者便以新的精神面貌,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可贵的重新探索。他们或针对极左思潮加给《演义》的种种污蔑之辞,发出了“重评《三国演义》”的呼声(见陈辽《重评〈三国演义〉》文,载《文艺论丛》第10辑);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演义》的成书年代(如章培恒、马美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袁世硕的《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

3、中原作》,载《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周邨的《〈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或分别论述了《演义》的主题思想(如王志武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朱世滋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丹东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叶胥、冒炘的《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载《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赵庆元的《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或对《演义》的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作出

4、了富有新意的分析(如刘敬圻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李厚基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主角》,载《新港》1980年第12期;陈翔华的《论诸葛亮典型及其复杂性》,载《文艺论丛》第12辑)。这些论述,意味着《三国演义》研究开始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因成果较少,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声势。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上)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仅从现存最早的明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5、到撰写本文的1999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明代;(2)清代;(3)“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4)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6)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打算仅就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略加论述。同时,限于条件,论述的内容将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为主,适当兼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一、研究发展的基本轨迹八十年代伊始,已经摆脱“文革”桎梏,正在大胆解放思想的中国学者便以新的精神面貌,对《三国

6、演义》进行了可贵的重新探索。他们或针对极左思潮加给《演义》的种种污蔑之辞,发出了“重评《三国演义》”的呼声(见陈辽《重评〈三国演义〉》文,载《文艺论丛》第10辑);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演义》的成书年代(如章培恒、马美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袁世硕的《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载《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周邨的《〈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或分别论述了《演义》的主题思想(如王志武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

7、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朱世滋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丹东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叶胥、冒炘的《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载《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赵庆元的《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或对《演义》的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作出了富有新意的分析(如刘敬圻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李厚基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主角》,载《新港》1980年第12期;陈翔华的

8、《论诸葛亮典型及其复杂性》,载《文艺论丛》第12辑)。这些论述,意味着《三国演义》研究开始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因成果较少,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声势。1982年7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在全国率先开辟“《三国演义》研究”专栏(是年第4期),集中发表刘知渐的《重新评价〈三国演义〉》、李厚基的《〈三国演义〉构思基础质疑》、陈周昌的《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沈伯俊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对此,《人民日报》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