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

ID:27406808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_第1页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_第2页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_第3页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研究的“去经典化”(1)我是"四人帮"倒台后有幸上大学的那批人,那时一片废墟正待万象更新。我这样年龄的人经历了长期"文化剥夺",的确是患有严重的"文化营养不良症"。记得当时学校图书馆分批解禁各种图书,我们这些亟需"恶补"的人飞快地读完了开禁的书目,等待着下一批。细细想来,那会儿真实有一种名著"情结",老师课堂上讲的是名著,学生课下读的是名著,大家宿舍里讨论的是名著,写作时心仪模仿的仍是名著。一言以蔽之,那时在我们眼中,文学研究就等同于名著研究。不是吗?一部文学史,就是名家名作的排列组合!随着学养的增长

2、,逐渐发现心中所敬仰的那些学术大师们,谈论的也同样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即便是那些来自民间乡土的神话、话本或图画,亦被学院化的眼光拔高、纯化和提炼为充溢着神秘而不可企及的经典光环了。也许,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粹便是由这样一些光彩过人的经典构成的。确实,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文学史没有屈原、陶潜、李杜、曹雪芹和鲁迅,那将何等苍白?!经典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文化记忆,舍此历史将变得索然无味。然而,除了经典,还需要别的什么?皓首穷经于经典当然是学者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如今仍很有诱惑力地召唤着青年学子。但只有经典似乎是不够的。歌德

3、曾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话语中透露出某种对经院式的思考的轻蔑和鄙视。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离骚》、《红楼梦》似已不那么常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已被充分地媒介化了。电视、广告、通俗小说、流行歌曲、时尚服饰、摄影、家居装饰等等。这才是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真实的存在。经典或许正在日益远离我们而成为精神的"乌托邦"。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此遗训今天已不再有效,我们生存在日益消费化和媒介化的日常生活中,它并不是由种种经典构成的文化研究可以说正是顺应这个历史趋势。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文化,而文化无所不

4、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举凡一切人的活动和现实,都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从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有一点值得深省。澳大利亚学者杜林称:"文化研究不是一门像其他学科那样的学科。它既不具有界定明晰的方法论,也不具有明确界划的研究领域。"所以,"文化研究当然就是文化的研究,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当代文化的研究。"从严格的学理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不是同义反复便是不得要领。然而我以为,在这种似乎闪烁其辞的说法背后,其实蕴含了一个深刻的想法,那就是文化研究是对经典化的学科范式的颠覆。毫无疑问,经典化的研究是与学术

5、的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换言之,从古代智慧型的学问,到当代知识型的学术,其间的变化非常深刻。文学研究如今有其固定的边界和范式,有其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和方法论。一代一代学人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过程,毋宁说就是接受种种范式和术语强制的过程,就是完善甚至钝研究者现实关怀和敏感的过程。于是乎,当人们习惯于这些学科、范式和思维方式之后,当他们成为合格的、符合角色期待的学人时,经典化的血脉便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他们的思维肌体。一种看似专业的目光遂亦形成。不妨说是一种职业敏感,有丢失了种种对自我最直接的生存日常性的敏感。经典遮蔽

6、了对非经典的注视,研究经典意味着施行隐蔽的"权力话语",把非经典的日常生活从我们的思考中驱逐出境。一个奇怪的双重生活构成了日益受经典化熏陶的学者们的生活:一方面是活泼新鲜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终日在经典中沉思的乌托邦,两者的分裂达到了无法弥合的程度。文化研究也许不像传统的经典研究那样艰深莫测,也不像经典研究那样泾渭分明范式明确,甚至它没有那么多直接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化研究冲破了学科界限和经典束缚,把我们的目光转向了更为鲜活的日常性,转向当下的直接生活情境。因此,文化研究的冲动首先

7、就来自它对学术制度化和经典化的反动。它冲破了学科业已形成的悠久的"条条框框",赋予思者更多的自由和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这种状况在西方学术界已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英文系课程不再拘泥于希腊史诗、悲剧、莎士比亚、弥尔顿……,而是大众媒介、电影、女性主义、时尚、视觉文化等等。日常生活进入学术视野,其意义非同小可。过去我们常常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经典化却妨害了理论对实际的关注。日常生活进入学术,恰到好处地使得理论回归实际,重新唤起我们日渐麻痹的现实关怀。当下的人文科学思考少谈些什么"终极关切",还是多一点现实关怀更有

8、现实意义!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