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ID:27823276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6

上传者:赏心悦目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_第1页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_第2页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_第3页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_第4页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所倡导的细读是指阅读中的有效阅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好学生进行阅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讲了文本细读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的几点做法。关键词:细读的特征多读品味言语领悟感情文本细读关键是细读,“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不论是课内文章的欣赏还是课外文章的欣赏,要想真的有所得,还是要用真功夫、有笨功夫的。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在文学欣赏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宗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有区别与传统的“咬文嚼字”。新课程背景下文本细读中的阅读教学服务对象则转移到学生身上。语文教师不是普通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不能随意化、兴趣化,不能带有功利性。我们须从教师的视角去阅读文本,我们思考的基点应在于课程目标、单元重点和文体特点,读取的重点是知识点、训练点、联系点和拓展点,阅读的基点是学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的问题是难点、疑点、兴趣点和需要点。我们的独特理解是否进入课堂,要看学生是否需要,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学段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正是这一转移,使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衍生了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1、文本细读的对象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走进精神世界,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2、细读主要的是文本的言语。“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3、教师走进“场”,它包含两层意思:教师细读先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教师指导。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表达的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又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呢?就本人几点做法和大家讨论一下:一、   多读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朗读法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而通过朗读,却使人心领神会,溢于言表,获得极大的满足。.--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头天晚上11点钟了,他还在捧着书,一遍一遍地朗读。第二天的课堂于是有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甚至有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王崧舟老师备《草船借箭》,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才呼之欲出。于是有人提出了“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的观点,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名师和一般教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公开课和家常课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不管怎么说,老师要熟读课文才能在课堂上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有时还需要做解说。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读有以下几个方法:“化身诵读”专门用于诗词等适合朗诵的文章,——把自己当成诵读名家体味诵读。语音、节奏和韵律以及语感,它们的问题主要在于理解而非技巧。涵泳诵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策略,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表现着读者文本的了然程度。“脑海成像”,用来对付叙事写景类的文章——在脑子里想象画面放电影。在“放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文章描绘的鲜明形象,或听到人物的言语心声。.-- -《北京的春节》,这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语言极其平淡、朴实,俗白。拿过课文,我先读了一遍,这篇课文虽然是写春节,但一点意思都没有。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讲的。最多就是让学生了解到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让学生们明白初一人们做什么,十五人们又做什么。所以,第一遍读完课文,我对这篇课文一点兴趣也没有,更别谈什么好感了。但是,当我潜下心来放慢步伐再读,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课文的时候,读着读着,不觉得自己的语速就放慢了,极力模仿老舍先生的语气,平平的、淡淡的,像是和别人拉家常。但拉家常的过程中,我却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老北京旧习俗的怀念。就这样,我迈进了文本的大门,希望看到它更深处的灵魂。二、“货比三家”,进行鉴别比较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某些书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做过程度不一的编辑处理,有的属于文字的技术性处理,使之规范化、准确化;有的属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的调整。即便同一套教材,前后版本也可能存在某些细微的改动。如果我们能发现课文与原文、不同版本或不同版次之间的差异,一定能从这些差异中“淘到金子”。于是,我找来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原文细心地读了几遍,再和课文对比读了几遍,找出课文中所缺少的语句。在原文的第一自然段里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课文里没有的话“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怎么也捉摸不透文章的文化背景,现在我一下子领悟到了老北京人对于过春节的盼望、渴望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照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进腊月,北京人就要成天乐呵呵地准备过年了,谁能想象出他们对过春节的“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就是这么冷的天也依然阻拦不了北京人要过春节的欲望,谁又能想象出老北京人对过春节的“盼”?!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了那年代久远的老北京,看到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都在忙活着准备过年,杀鸡宰羊、敲锣打鼓,人们从心里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也许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度触摸才能产生出来的领悟。三、品言语.-- -  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文本细读的基础是文章的语言。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用心体会,感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如《老人与海鸥》中,“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一个“放”再加上放的是“饼干丁”,不是“扔”“饼干丁”,也不是“放”“饼干块”,一个“放”字一个“饼干丁”,多形象啊!完全把老人把海鸥照顾的无微不至,对海鸥那无私的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再如“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这句话是说只要谈起海鸥老人眼睛立刻就生动起来。“立刻”一词本来是形容时间极快的,用在这里很准确的写出了老人谈到海鸥很快的就有了精神。立刻用在这里写出老人眼神的变化之快,那都是因为谈到海鸥。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四、读出细节经过多种形式的细读,再拿过课文《北京的春节》读一读,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陡然剧增。“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呢?“除夕夜,家家赶做年菜。”一个“赶”字让我产生了疑问:老舍先生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赶”呢?为什么不说“家家都做年菜”呢?……带着这些对细节的疑惑,我再次求助了资料。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真令我大开眼界:腊八这天,人们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收成,所以精挑细选一夜的上等粮食,还要去皮,熬成腊八粥互相赠送,间或攀比,谁家熬的粥最好,就表示谁家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还预示着明年会获得大丰收。所以看到这“内容丰富”的腊八粥,老舍先生不禁从心底发出了“小型农业展览会”的赞叹;按北京的老规矩,初一到初五不准动刀,所以人们要在除夕夜之前,准备充足的年菜,留作初一到初五随吃随取。因此,人们自然在除夕这天都不闲着,要“赶”做年菜。……了解了这些,文本在我眼前逐渐“厚”了起来,课堂上我才能把学生从文本外带进文本里,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我对老舍先生变得肃然起敬,敬佩他俗白的文笔却能让我有这么深的感受,敬佩他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五、打铁还须自身硬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也是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怎么还是没有什么发现呢?”是的,同样一篇教材,有人进入得快,有人进入的慢;一篇课文同样朗读了三遍,有人读得有声有色,有人却读得味同嚼蜡。这需要从我们自身找原因了。黄永玉教授写的《凭自己的高兴读书》文中有位长者说过:“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因此于永正老师说:“我们语文老师也得有消化教材的胃,这个‘胃’就是文化。首先得读书。语文.-- -老师必须是个爱读书的人。不但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其他的书,尤其是文学书。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广阔了,理解力、想象力才会丰富。总之,老师要具备消化教材的胃,这个胃是靠长期修炼得来的,而且还得天天充电,不然就是修炼好了,也会萎缩。” 六、读中悟感情细读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入情入境,体会其思想情感。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好像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了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当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引导学生读得落泪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小梁的心情十分难过吗?还需要老师告诉学生,老班长吃鱼骨头是舍己为人吗?还需要老师分析什么是“失声”和“哽咽”吗?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读这句话时是轻松愉快的语气,教师就是作再细致的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梁内心痛苦而复杂的感情,也无法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孔子游春》一文中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那一段“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创设好情景(音乐、课件、图片)学生自然就能进入到泗水的河边。体会到孔子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就不需要老师一句一句再去讲解了,学生自然就体会了孔子的话中话。也能体会到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了。一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本细读会对传统意义的备课带来一种更新的备课,是一种备课理念上的更新,它将指导、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备课的新境界。.-- -以上几点是我在文本细读上的一点尝试,在教学中应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读文本,是一个无尽的话题,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而需切实解决的问题。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尝试和心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