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ID:31391106

大小:11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上传者:U-9947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阐释?技法点拨】  2015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题材、题型上,各省市有一定的差别。从对2016年高考命题的影响角度看,全国新课标卷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而各省市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探索对此类文本考查的改革也将有一定的启示。  近三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题材、题型上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创新。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或为文艺理论,或为历史专论等。从题型上看,都是选择题,而且每个选项50个字左右,侧重于对一个方面的表述。从考点上看,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重点,命题人往往从选文中选取相关概念、信息和观点等,通过变换说法、拓展举例的方式让考生辨析正误,探讨研究。8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等省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方面多有创新,如2015年北京卷实行专题阅读,围绕汉字印刷这一话题,选取三则阅读材料,总篇幅近3000字,既有历史知识介绍,也有理论分析表述,设置8道选择题,综合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辨析,概念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要点归纳,观点概括等能力。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字数不多,重在内容概括,着重考查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上海卷、江苏卷在文本选择、命题设置上都比较灵活,如上海卷选择说明性文本,考查说明方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主客观题兼备;而江苏卷则以主观题为主,考查论述层次等。  2015年其他省市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与题型上延续了其以往的特色。偶有自然科学类文章,但大多还是社科类文章。与全国新课标卷相比,随笔杂感较多,专业性不及全国卷突出。就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和考点来看,考生要重点掌握以下答题技巧:  一、掌握答题步骤  1.读。粗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定要通读全文,一字一句地读完,理解文章大意,即使不能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也要明确它在文中所指。  2.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意味着某选项对原文相关语句、文意的理解等是不准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意味着某选项的观点、态度等是从原文中推断不出来的的。  3.找。准确查找,确定区间  要在原文中准确找出与各选项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的语句不止一处,要全面查找,不可遗漏;有时选项是对原文的归纳与概括,要找出相关的论点论据,进行整合。  4.比。比照分析,判断正误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判断选项对原文相关语句的改写有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有时两者的差别很小,只在个别词语的表述上有区别,一定要细心。8   二、掌握比对方法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方法主要有比对法和排除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对法。一般而言,在整体阅读全文之后,再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原文中的相应区域;此后,所要用到的答题方法就是比对。当然,不排除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直接对选项做出判断。这时,仍需要通过比对来检验判断的正确与否。  1.比对句中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有时只是在个别词语上对原文的表述稍加变换。这些变换主要是增添、删去或是更改某些词语。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表示全部范围的,如“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如“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如“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如“以及”“及”“和”“也”“又”等。此外,要特别注意修饰性词语(一般是定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比对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扩大和缩小范围的情况。  (2)表示程度的词语。表示程度高、深的,如“很”“挺”“怪”“更”“最”“太”“忒”“好”“真”“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如“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如“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注意轻重倒置、过度夸大的现象。  (3)表示指代的词语,如“这”“其”“它”8 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等情况。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莫”“非”“否则”“切忌”“禁止”“防止”“难以”“忘记”“忽视”“放弃”“拒绝”“杜绝”“差点儿”等。  (6)表示语气的词语。表示肯定的,如“决”“必定”“必须”“一定”“的确”等;表示揣测的,如“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偶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情况。  (7)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代有没有篡改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2.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句间关系,要求的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而是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关系。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及其关系;二是分析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1)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要注意省略、添加、更改的部分,特别是一些修饰成分的增删与改动。  (2)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这就要求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划分句子的主干,从而判断选项有没有杂糅、笼统、混淆等问题。8   (3)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特别要注意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情况。  3.比对论点论据  对理解与分析作者观点的题目,需要综合全文进行比对。这种题目的选项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判断型的,一种是完整推断型的。  (1)单一判断型。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文中的作用。  (2)完整推断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同时出现,比对时,看原因与条件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表述,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典型例题解析】  (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8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元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8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解析】原文第一段说“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原文第二段结尾说“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原文第三、四、五段主要介绍性格元素的两层意思。原文第六段指出“8 性格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结论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再次点明主旨。综合各段内容,可知整篇文章都在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C项正确。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但第一段并不是文章的主旨段。第二段指出性格的模糊性对写作的影响,统领第三至六段,结尾段再呼应第二段,可知第二段才是作品的主旨段。B项的依据是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D项是第三、四、五段的概括。A、B、D项均是部分内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人物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人物的内心和灵魂。  【解析】A项正确,依据是原文第二段前两句。B项,无中生有,原文指出各种性格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并不能得出“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的观点。C项正确,依据是原文第五段“例如,当一个人追求真理时……否定性质的‘固执’”。D项正确,依据是原文最后一段的首句。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