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

ID:32252128

大小:3.51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2-0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1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2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3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4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学位论文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基因检测及分析硕士研究生:王瑜指导教师:丁彦青教授杨磊副教授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大肠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近年大肠癌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癌变发生机理的不同,将大肠癌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大肠癌(C烈),它涵盖了80%以上的散发性大肠癌,其发生的始动因素主要是APC基因缺陷,经过多阶段、多基因突变而致癌;另一类称为微卫星不稳定(MSI)性大肠癌,它涵盖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10%.15%散发性大肠癌,其发生主要是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导致MSI,引起大肠癌,因此又称为MSI性大肠癌。HNP

2、CC是一种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一15%,外显率达80%.90%,多见于青年患者。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病年龄早、好发于近端结肠,常伴发肠外肿瘤,尤其是子宫内膜癌、胃癌、小肠癌、前列腺癌及肝癌、泌尿系统肿瘤等。由于该肿瘤无明显形态学特征及特异的生化指标,家系调查和年青发病不足以建立最终诊断,因此证实MMR基因的种系突变是目前诊断HNPCC的金标准。已知与发生相关的基因包括hMLHl、hMSH2、hPMSl、hPMS2、hMSH3和hMSH6等,90%以上的突变发生于hMLHl和hMSH2。微卫星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常用于HNPCC最初的诊断性筛查。由于

3、突变分布于整个MMR基因,并无突变热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具有敏感、高效、经济的特点,是目前大规模筛查未知突变的中文摘要一种实用方法。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收集的504例大肠癌和95例子宫内膜癌进行调查分析,选择一组可疑HNPCC和HNPCC干H关子宫内膜癌(均≤50岁)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同时对新近收集的可疑HNPCC(<50岁)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筛查高度可疑患者,然后通过DHPLC和基因测序分析确定突变位点并确定HNPCC患者。方法1.收集504例大肠癌病例,从性别、年龄、肿瘤好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家族遗传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青

4、年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运用IHC检测可疑HNPCC及HNPCC相关的子宫内膜癌hMLHl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将蛋白表达异常的病例确定为高度可疑HNPCC病例。3.运用DHPLC在非变性条件下检测可疑HNPCC的微卫星情况,将MSI.H的病例确定为高度可疑HNPCC病例。4.运用DHPLC在部分变性条件下检测hMLHl和hMSH2基因突变:PCR扩增待测DNA片段,DHPLC对PCR产物进行检测,确定突变的基因片段。5.DNA测序:对DHPLC预测突变的DNA片段进行测序,确定突变种类,分析基因功能改变。结果1.504例大肠癌中位年龄为60岁,其中青年大肠癌(年龄g

5、O岁)75例,占14.88%。发病部位分别位于直肠226(44.84%)例;左半结肠130(25.79%)例,其中乙状结肠108(21.43%)例,降结肠18(3.57%)例,结肠脾曲4(O.79%)例;右半结肠130(25.79%)例,其中升结肠77(15.28%)例,横结肠30(5.95%)例,结肠肝曲8(1.59%)例,盲肠15(2.98%)例;其他18例(3.57%);其中单病灶486例,多发病灶18例。组织学分型为:腺癌496例(98.4l%),其中高分化腺癌109例(21.63%),中分化腺癌275例(54.56%),低分化腺癌38例(7.54%),黏液腺癌74例(

6、14.68%);其他类型8例Il硕士学位论文(1.59%)。青年大肠癌分化不良者占49.33%,而中老年大肠癌分化不良者只占1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ukes分期,进展期癌(B、C、D期)共455例,占90.28%。504例大肠癌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为33例(6.55%),其中13例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8例为符合Amsterdam标准II的HNPCC,8"卜HNPCC家系总发病人数为31例,其中结直肠癌患者为25例,肠外肿瘤6例(子宫内膜癌l例、肺癌2例、肝癌1例、胰腺癌l例、鼻咽癌l例);另外12例患者家庭成员中只有2例患结直肠癌或相关肿瘤,为高度可疑

7、HNPCC患者。‘2.为了实验的可行和结果的可靠,从504例大肠癌中选取157例可疑HNPCC(<50岁)为筛查对象,30例老年大肠癌(>50岁)为对照;另选取65例HNPCC相关的子宫内膜癌(S50岁)为筛查对象,30例老年子宫内膜癌(>50岁)为对照;运用IHC方法对hMLHI和hMSH2蛋白表达进行分析。157例可疑HNPCC的枞LHl/llMSH2蛋白表达异常的总检出率为31.85%(50/157);不同年龄段hMLHl/hMSH2表达异常检出率依次:<30岁为28.57%(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