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

ID:32746033

大小:343.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2-15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_第1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_第2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_第3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_第4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提纲树]①②③④⑤⑥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侧重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层面社会层面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简史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实证分析阶段(确定期)价值中立原则研究的一般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研究的主要方法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主要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知识精要]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取向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注重个体研究)F、奥尔波特旨在设法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注重群体研究)C、艾尔马德是解释社会互动的科学,从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对人类集体行为作出心理学解释二、社会行为概念内容勒温的公式指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行为等B=f(P,E)↓↓↓行为个体环境说明:个体行为是个体的个性特点与个体所处环境的函数,即人的行为是由他本人的主观因素和他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社会心理概念作用影响个体社会心理的因素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1、刺激与行为的中介2、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①即时情境②经验③人格特征2

3、5四、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关系对象异同社会行为外显客观可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心理内隐主观不能直接观察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层面研究内容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轨、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等4、社会层面风俗、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六、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辩、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阶段时间特点要点Ⅰ哲学思辩阶段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

4、性,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康德和卢梭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Ⅱ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多种学术思想对社会心理学起了“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1875年,A·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Ⅲ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应用20世纪20年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开创了实验

5、社会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20世纪三十年代△瑟斯顿编制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谢里夫提出了“社会规范”这一概念,认为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特点:①研究领域环境②理论向多元化发展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25七、伦理原则目的伦理守则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1、计划时,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研究前,应征得被试同意,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时须有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资料保密,如公开

6、须经被试同意6、不得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八、调查法种类概念分类及特点要点访谈法(口头)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结构访谈(标准化)非构结访谈(粗线条式)直接访谈(面对面)间接访谈(通过中介)访谈过程与技巧:1、准备工作2、接近被访谈者3、技巧: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问卷法(纸笔)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结构问卷(简明、省时)非结构问卷(丰富、深入)发送问卷(效率高、省时)访问问卷(效率高、费时)邮寄问卷(匿名性强、回收率低)问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非歧义性原则4、非暗示性原则5、适度规模原则九、社

7、会学习论概念试图用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先前的学习决定现在的行为简史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俄]巴浦洛夫(古典条件反射学说)[美]华生(习惯形成论)行为主义的发展期代表:[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论的提出:班杜拉、沃尔斯特(自我强化论)学习机制联想巴甫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联想(食物的联想)的概念。强化正强化行为后的自我奖赏(如:满足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