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_奈达_严复_new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

ID:34424267

大小:201.9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_第1页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_第2页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_第3页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_第4页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严复_奈达_严复_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03年7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0卷第4期Jul.2003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Vol.10No.4严复—奈达—严复?林克难(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300204)摘要: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由盛而衰的过程反观严复的“信、达、雅”论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从哲学思想、历史背景等各种客观因素出发,全面地分析了“信、达、雅”的本意、适用范围,并对“信、达、雅”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做了探讨。世界上没有惟一正确的翻译理论,只有正确地为“信、达、雅”“定位”,才能推动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地前进。关键词:信、达、雅;动态对等;定位;祖先崇拜Abstract:Thisarticleprobesintothecauseforxin,da,yatosurviveandprosperoverthepastcenturybydescribingtheriseandfallofNida’stranslationtheoryofdynamicequivalenceinChina.Thepapergoesontoanalyzexin,da,yafromdifferentanglesrangingfromphilosophy,historicalbackgroundandotherrele2vantfactors.Itconcludesonanemphaticnotethatthereisnotranslationtheorythatcanclaimtobetheonlycorrectoneintheworld.Onlybyassigningxin,da,yaitsrightpositioninhistorycanwepushthestudyoftranslationtheoryinChinaontoanewstage.Keywords:xin,da,ya;dynamicequivalence;siting;ancestorworshiping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03)04-0001-05严复与奈达在中国翻译界是两个家喻户晓是外国人,不是土生土长的“大陆文化”的产物,的人物,他们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和“动态对因此,他的理论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公正、客观的等”分别在中国兴盛了100年与10年。将他们评价,于是,奈达在大红大紫了10年之后,开始两个人的名字作为本文的标题是想从他们倡导慢慢淡出。令人深思的是,奈达之后,有人仍想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兴衰荣辱史中汲取一些有罢黜百家,独尊“信、达、雅”,重新回到言必称益的东西,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建设不断地向“信、达、雅”的老路上去。人们不禁要问“:信、前发展。达、雅”真有那么神奇吗?毋庸置疑,无论是“信、达、雅”,还是“动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从中国的哲学思对等”都有其独到之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想谈起。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它们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但是“,信、达、中,对中、西哲学思想的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可以独步一个国家的翻冯老从自然历史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哲学与西方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哲学思想差别的渊源。核心是中国是大陆国奈达托中国人的福,借时势之光,也在中国翻译家,农耕为主,长期守土为生,人群聚集,久而久界领了10年左右的风骚,到了“言必称奈达,不之,必然会形成一种家长式的社会体系,社会的提奈达发表不了论文”的地步。不过奈达毕竟主要关系是家族关系,祖先崇拜也很盛行。农收稿日期:2003-05-06作者简介:林克难(1949-),男,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民与土地打交道,赞美自然,热爱自然,主张天五六十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人合一,大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而没有一个人读过“译例言”。当然,这种对于翻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希腊是海洋国家,以从事贸译理论浅尝辄止、不求深究的现象不仅仅局限易为主。贸易的要素是平等交易,人人平等,而于“信、达、雅”,不少国人对于奈达的动态对等且商人常和数字打交道,形成语言明晰的特点,翻译理论也采取了类似的态度,这从实质上讲,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大陆文化迥然相异的海洋文其实仍然是祖先崇拜的表现之一。这点留待后化(冯,1996)。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很有道理文再议。严复的“信”,其实是“达旨”,也就是传的。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不难体会到由大达大意,重视原文说了些什么,而不在乎原文是陆文化衍生出的祖先崇拜的存在,而且这种祖怎么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严复的翻译与他的先崇拜已慢慢地从一家一户推广到社会各界、同代人林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达”的意思是各行各业,形成了某个领域内对某一个人的崇“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拜。以足球界为例,一个米卢在十分有利的客自善完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观条件下,带领中国男足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就后引衬,以显其意。”(沈,38)“这全靠译者首先带上了“神奇教练”的光环,说明了祖先崇拜思将原文的全部精神实质融会贯通,而后下笔,自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似乎在某个领域要然就能使译文完善。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崇拜,出现了真空,天就要塌论过于深奥,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下来了。严复的“信、达、雅”能在中国风行100好在这些地方前前后后多下些引证、衬托的功年,它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根源正是在这儿。夫,以阐明它的含义。”(沈,43)至于“雅”,则是其实,严复本人生前也许绝没有料想到他“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沈,43)。只要深入地研的“信、达、雅”能获此殊荣,受到中国翻译界长究一下“译例言”,就不难了解严复“信、达、雅”期的顶礼膜拜。“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完赫的本来意思。王佐良在《严复的用心》一文中引胥黎的EvolutionandEthics《(天演论》)之后,为用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一句译文为“信、总结翻译体会写的“译例言”中提出的。也许是达、雅”做了绝妙的注脚。原文是:unceasing因为在英国留过学,受到过海洋文化催生的西struggleforexistence,译文成了“:战事炽然,强者方哲学思想的熏陶,严复并不觉得自己的翻译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王佐良体会可以统管所有的翻译实践,而且可以一管评论道“:不仅是加了几个字,而且读起来简直就是100年。严复在“译例言”中并非谦虚地提像一个战况公报了!”《(翻译研究论文集》,481)出,自己的“达旨”或曰“信”的译法“实非正法”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还把第一人称改“(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当办法”,沈,42),为第三人称,一上来就说“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可以读作“实在不是做一切翻译的惟一正当办⋯⋯,”原文是I(我)如何如何,到了严复的译法”,并警告后人“学我者病”“(学我会产生流文中,却成了一开口就是赫胥黎如何如何。试弊”,沈,42),可以读作“不问做什么翻译都学我问,现今还有多少译者会用严复的这种译法去就可能会产生流弊”。因此,我们可以说,之所翻译呢?但是,又有多少人不说自己是“信、达、以出现“信、达、雅”百年不衰的奇特现象,根本雅”翻译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呢?上文的论述中的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大陆文化,这种现象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当我们现在提到“信、达、是由中国祖先崇拜的哲学思想支撑的。雅”的时候,其实都是自己所理解的“信、达、“信、达、雅”百年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雅”,而离开严复正宗的“信、达、雅”已经有很大绝大多数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并没有真正了解严距离了。当100个译者拿出同一个原文的100复笔下的“信、达、雅”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从个不同译文的时候,而他们又都说自己遵循的头到尾仔细认真地看过“译例言”。用现在翻译翻译理论是“信、达、雅”的时候“,信、达、雅”还界一句时髦的话说是没有给“信、达、雅”正确地是“这一个”“信、达、雅”吗?董秋斯半个世纪之“定位”(tosite,tocontextualize)。至少我教过的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批评了这种不顾历史2 严复—奈达—严复?背景、把别人的标准任意发挥的现象。他在《翻读者,而不是把翻译仅仅看成是文字的转换。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一文中指出“,信、达、雅”尽管看上去“,信、达、雅”讲了许多具体的翻译不过是几个“漂浮不定的名词”“,没有一定的体技巧,然而它的根本目的是为读者服务。必须制加以制约,就会变成完全没有意义”,结果是强调指出的是“,信、达、雅”只是无数翻译理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翻译研究论文当中的一个理论,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一切集》,25-6)。翻译的惟一指导原则与神圣标准。这一点从奈按照当今走红的文化翻译理论的观点,任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可以清楚何翻译理论(当然也包括翻译实践)都是一定历地看出来。史时期的产物,并不是译者一时冲动或是凭空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能够在中国出尽风头想像出来的,可以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与达10年之久同样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与文具体的文章体裁、作者风格、译者目的、诗学规化因素的。国人最初接触奈达的理论是在范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百年而不衰的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党批一种语言规则。美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理论知名判了个人崇拜,提倡解放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学者铁木志科(MariaTymoczko)指出,翻译作为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对大陆文化下形成的祖先语言艺术,一直以来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与时间崇拜无疑是个重大的冲击。具体到翻译界,人无涉(timeless)的语言规则(导致理论的规范们自然对“信、达、雅”的惟一权威性产生了怀化),或者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一切的灵感(导致疑;其次,奈达的理论比较系统,应用了不少语彻底否定理论)(Tymoczko,25)。严复的“信、言学、语义学、信息论等当时的最新理论,有许达、雅”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与时间多新颖的东西,特别是他的读者反应论(其实,无涉的语言规则而被当成一种规范,再加上流这本来不应该是奈达吸引中国译界的地方,如行的祖先崇拜思想推波助澜,才会出现在中国果真的读透了“译例言”的话,不难发现,严复早独霸天下的局面。实际上,严复的翻译理论以在100年前就注意到读者反应了。遗憾的是,及他本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是有着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把读者反应看作是严复十分明确的目的的,而且取得了成功,他“硬是译论的精髓,而把“信、达、雅”简单地或者说错把一本又一本讲西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误地理解为仅仅涉及文字转换的直译、意译);理论大书介绍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使得其第三,奈达讨论的问题说到底是直译与意译的中对西洋文化无兴趣,甚至有反感的人也认真两元对立,是保留语言形式与传达原文内容之阅读与思考起来,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后果,有的间的矛盾与相互关系,这与中国译界的主流思为严复本人始料所不及”《(翻译研究论文集》,想不谋而合。当然,奈达的态度比严复要明确483-4)。由此可见“,信、达、雅”的提出有着明得多,他并不掩饰自己倾向意译的基本立场。确的译文读者对象和明确的翻译文本对象。再加上尽管祖先崇拜当时受到了冲击,但是却“信、达、雅”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理远远没有彻底根除,于是奈达乘势而上,成了继论大书”的翻译,为了向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灌严复之后中国译界的权威,称霸中国达10年之输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加以久。应该指出的是,一些人崇拜奈达理论同崇接受而确立的一种翻译原则。应该承认“,信、拜严复一样,其实并没有深刻理解奈达理论的达、雅”是一种很不错的翻译理论,它在指导严真谛,比如有人认为奈达也很重视风格的翻译,复翻译资产阶级大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甚至拿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来指导诗歌的用,而且由于它重视读者这个“任何译者都不能翻译,这恐怕就是一种误读。要正确评价一种忽视的大事”《(翻译研究论文集》,484),从而具理论,关键是要把这种理论彻底读懂,只有这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我们还应该客观公样,才能对它作出全面的评价,而不至于盲目崇正地说“,信、达、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翻译理拜。同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一样,动态对等论,它的伟大在于早在100年前,它就十分重视理论也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它不仅在翻译《圣3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经》,而且在翻译其他一些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外国的翻译理论采取了体的文章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同严复一种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从而错过了不不一样的是,奈达毕竟是外国人,国人敢于对他少丰富中国翻译理论的大好时机。沈苏儒的话的理论直言不讳,指出不足之处。马会娟认为,大概可以代表不少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观点。他奈达理论在中国经历了受宠(1980年-80年代说“:我们必须从外国已有的译论研究成果中去末)、质疑(1990年-90年代中期),失宠(90年吸取营养”,但是,其目的是“要在严复所开辟的代中期至今)三个阶段(马,26-32)。这大致描道路(应读作“‘信、达、雅’标准的道路”)上继续画出了奈达理论在中国兴衰的前后经过。但前进,去创立和发展一个完整的翻译理论”(沈,是,笔者觉得,目前有些人,包括中国人与外国148)。沈苏儒在《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人,企图全面否定奈达理论的做法有些欠妥。研究》一书中谈到引进外国翻译理论时,主要涉奈达的理论毕竟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及到四位外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费道罗夫、特别是在翻译以信息为主的文章时是很有用奈达和纽马克。他们的翻译理论实质上涉及的的。他的理论其实也需要给予正确的“定位”。统统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直译与意译,这种前文指出,很多学者表示“还是‘信、达、雅’“吸取营养”的方法未免偏颇,营养本身也显得好”的时候,他们所理解的“信、达、雅”已经不是过于单一。其实,1998年《,论信达雅》出版之严复“信、达、雅”的原意了。的确,有很多中国际,即严复“信、达、雅”发表百年纪念之日,正是的翻译专业学生与翻译工作者是蒙在鼓里,特文化翻译理论如日中天之时,西方翻译理论研别是年轻人。他们接受的“信、达、雅”不过是某究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多元某人打着“信、达、雅”的旗号提出的自己的观点理论、话语分析、目的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归罢了。但是,有一些学者对严复翻译理论的本化异化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有声思维翻译理意是十分清楚的。为了替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词库量化翻译理论等论找一个正确的理论根据,他们提出了“信、达、等,层出不穷。《论信达雅》一书对这些翻译理雅”的不可替代论,意思是严复的“信、达、雅”论论不着一字,至少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严复不提出后,尽管“它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一些可替代的再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翻译工作者对人的反对,但始终不倒,一直指导着中国的翻译于外国翻译理论并没有吃透,甚至连原著都没工作者和译学研究者”(沈,82)“,许多学者先后有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上一遍,就不负责任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没地说“味同嚼蜡”,尤其是那些同“信、达、雅”挂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沈,76)。这种说法基不上钩,提出了一些“信、达、雅”没有涉及的新本正确,但是在中国,至少有10年时间,奈达的领域、新观点的外国翻译论著,比如卡特福德的动态对等理论是占了上风的。也就是说“,信、《语言学翻译理论》。卡特福德提出意义是语言达、雅”也有“倒下”“被人取代”的时候。严复的的特性,是无法从一种语言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信、达、雅”在中国不可替代的原因是多方面中去的观点更是难以被中国译者接受。沈苏儒的,其中有祖先崇拜的哲学思想基础,也在于中认为“,⋯⋯信达雅之提出、传播与传世,完全是国有些人喜欢仰仗权威宣传自己的想法,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从未受到政治或其他非文化力尽管人们对于翻译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这量的推动和影响。历代翻译工作者接受和使用些观点都打着“信、达、雅”的旗号,客观上造成信达雅是一种理性行为,既非‘守旧’更非‘盲一种“信、达、雅”内涵无比深厚、广阔,可以放之从’”。他的意思是“,信、达、雅”是完全靠着本四海而皆准的假象,这种假象反过来又促使更身的魅力而在中国独占鳌头100年。然而,从多的译者密集在“信、达、雅”大旗下;另一个原上文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不得不十分遗憾地指因是“信、达、雅”重视读者反应这个“任何译者出,恐怕还是有一些宏观的因素促成了中国翻都不能忽视的大事”(王,484),对任何一个门类译史上这个举世无双,独一无二而又耐人寻味的翻译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还有一个非常重的现象。4 严复—奈达—严复?奈达的理论在中国的兴衰沉浮为我们思考倒是值得人们密切注意。其实,奈达的理论在这种奇特的现象提供了一条不可多得的思路。中国的遭遇倒是十分正常的。一种理论的应用他的理论在中国受欢迎,除了历史的原因之外,范围总是有它的局限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本身的魅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动态对等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推论强调读者反应,对于我们以前只重视文本对动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不断地向前发展。关键应的做法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他的理论是在批评一种翻译理论的时候,要看准它的局也绝非包打天下的神奇理论。比如,它把原文限性到底在哪儿,而且应该抱着向前看的态度。形式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用以指导文学这使人想起了当“信、达、雅”理论刚问世的时翻译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时代在发展,翻译候,人们批评的焦点集中在“雅”字上。其实严理论研究目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各种新复翻译理论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它的对象与论迭出,翻译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的大脑,扩展目的的局限,它同其他所有的翻译理论一样,并到了语篇乃至于宏观文化,基于语言学的奈达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翻译实践。只要我们能够用理论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我们有机会全面见证对待奈达理论的态度来对待严复的理论,能够了一种伟大的翻译理论从盛到衰的全过程,有把“信、达、雅”看作是一种伟大的翻译理论,而机会从动态对等理论的遭遇中认识到任何一种不是一种惟一的理论,恐怕不难对严复的理论翻译理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从而引起对严复做出恰如其分的历史的评价。“信、达、雅”的再思考。但是,有趣的是,在有些综上所述,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不是惟一学者看来,奈达的最后淡出不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动态对等理论不是惟一的“,信、达、雅”理的这种局限性,而是他的翻译理论科学性。张论也不是惟一的。再伟大的翻译理论也不可避经浩说“:我完全同意后者(指动态对等原则,笔免地有它的局限性,时代在呼唤新的翻译理论,者注)而不赞成前者(指翻译是科学的理论,笔我们需要有新的翻译理论同包括“信、达、雅”、者注)”,可以说是对奈达下了最后的逐客令。动态对等在内的传统理论一起去指导、解释无从翻译是否是科学的角度批评奈达的理论,事比丰富、复杂的翻译现象。在当前这个新理踵实上是要把翻译理论研究拉回到经验主义的老出的时代,我们客观上具备了这样做的条件,主路上去,因为科学翻译理论的反面正好是以观上也应该努力地这样去做。“信、达、雅”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翻译理论。这点参考文献:[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王佐良.严复的用心[A].《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董秋斯.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A].《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5]张经浩.TheCorrespondence[A].Engene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马会娟.StudyonNida’sTranslationTheory[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待发表),2001.[7]Tymoczko,Maria.TranslationinaPost-colonialContext———EarlyIrishLiteratureinEnglishLiterature[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2ing,1999.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