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ID:35356987

大小:94.9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23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_第3页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_第4页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二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一、单元考点线索定义: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辱索带见有以下兀卄:人线: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耍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物线:在叙事的过程中,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有过渡作用、象征、点明屮心思想的作用。如《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中心事件线索: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

2、理,叙述井然有序。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思想变化线索:思想发展的臺线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自然,对照清楚。时间顺序线索:把事情发展过程屮比较明显的吋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吋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地点变换顺序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II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

3、所闻具体描述。事情发展顺序线索: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來写的。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汝口V可才戏至U金C.: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③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岀现。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1背影

4、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2.体会木文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3.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理解尊重自己的父母。二、助读资料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

5、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三、课前导学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咅,或者根据拼咅写汉字。狼川)差(•)使簌簌()蹒跚(••

6、•)SUO()屑书ji()参差(••)不齐擦拭()tui(•)唐fu()闲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①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住②乱七八糟的样子③失业在家④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了⑤精神不振作⑥细小而繁多的事⑦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⑧纷纷落下的样子⑨言行守旧,不合时宜⑩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3.木文的线索是背影,开篇直接点题,结尾呼应开头。4.划记文小四次出现“背影”的语句,请分别给每次“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清思路。第一次:背影第二次:背影第三次:背影第四次:背影明确:难忘、刻I田i、惜别、再现四、课堂导学1.快速浏览课文,请根据文章线索,理清

7、文章结构层次。(导学案P1第2题)2.文小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分别出于什么原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导学案P1第4题)3.本文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为什么又耍写与此看似并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导学案P2第8题)4•文章第六段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课堂小练习P1第5题)五、课堂固学(一)维度A阅读能力训练父亲的期望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

8、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