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ID:35622549

大小:5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03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_第1页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_第2页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_第3页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_第4页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2014-10-2412:49:10 《南开学报》 常建华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

2、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

3、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神主皆藏于椟,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廉,廉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设主椟,皆西向

4、。  庶人无祠堂,惟以二代神主置于居室之中间,或以他室奉之,其主式与品官同而椟。  国朝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亦以四仲之月祭之,又加腊日、忌日之祭,与夫岁时节日荐享。至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著令,而其时享以寝之,大概略同于品官焉。[3](卷六)  这是对明朝祭祖礼制的概述,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4]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如果我们把《大明集礼》中有关品官之家的规定同《家礼》[5]比较,就会发现《大明集礼》综合了

5、《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诸条。其中与“祠堂之制”...完全相同,只是龛内祖、妣神主设置较之《家礼》中“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的规定具体而且突出妣位。《大明集礼》规定庶人祭祀祖、父两代祖先,而且还说“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著令”。可见庶人祭祖令先于品官庙制公布,此时又作重申。《大明集礼》中的“家庙图”实际上就是祠堂图,而“品官享家庙仪”,采纳《家礼》卷五《祭礼》有关规定,列有时日、斋戒、陈设、省馔、行事、参神、降神、进馔、酌献、侑食、阖门、启门、受胙、辞神、纳

6、主、彻、餕各项。所以所谓“品官家庙”实为品官祠堂。明人管志道(1536-1608,隆庆五年进士)谈到祭祖礼制时说:“国初未定,《大明集礼》原以朱子《家礼》为主,后乃祖《仪礼》中‘特牲馈食之礼’与‘少牢馈食之礼’,裁为品官家庙享仪,品官得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四仲月卜日以祭,而庶人未有家庙,但奉祖父母、父母二代之祀。其时享于寝之礼,但曰略同于品官而已矣。”[6](卷三《订四大礼议》)指出《大明集礼》家庙设置以朱子《家礼》为主,家庙享仪祖《仪礼》中“特牲馈食之礼”与“少牢馈食之礼”的典制来源。他还肯定朱元璋允许品官祭祀四代祖先超越前代礼制。他说:“圣祖既建四亲之庙于金陵,即以

7、此达乎天下,品官俱许祀四代,庶人仍旧祀二代,封典止及于曾祖,而祀典兼及于高祖,视古渥矣。”[6](卷二《考宗法以立家庙议》)明人汪循也说:“我圣明治教休美,其颁制示则,每以《家礼》为准,宜乎声教,溢乎四海,而家置一庙矣。”[7](卷一五《廻峰汪氏祠堂记》)朱熹《家礼》的内容列入国家典制,在中国礼制上是一个突破[8](pp.55~108)[9](pp.147~177),进一步放宽了在祭祖上的身份限制。  洪武六年(1373)明朝公布家庙制度,“诏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礼部官议:凡公侯品官立为祠堂三间于所居之东,以祀高曾祖考,并祔位,如祠堂未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